科研工作

THIS NAME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工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洙泗讲堂之杨天宏:“读书六法:朱熹读书方法演绎”

发布日期:2022-07-11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让学生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2022年7月8日上午9点早,我院以讲座的形式开启了暑期读书计划。本期讲座主题为“读书六法:朱熹读书方法演绎”。 主讲人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天宏教授。讲座由我院吴佩林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李玉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汪洪亮教授、重庆大学龙伟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尚季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贤副教授担任与谈人。讲座采取腾讯会议直播的方式进行,相关专业师生及线上听众共3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讲座内容十分精彩。

首先杨教授介绍了朱熹门人总结的读书六法:一是循序渐进,二是熟读精思,三是虚心涵咏,四是切己体察,五是着紧用力。六是居敬持志。严格地说,前三法基本上是读法,后三法偏重心性修养的内在功夫,属于用法。随后杨教授开始就六种读书方法依次介绍。第一种方法是出入法。入是寻求客观之实,了解作者所欲表达的事实和见解,出是表现读书人的主观看法。我们读书应当出入结合、主客观交互作用,以期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种方法是通读法。杨教授认为读书要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通读,一气呵成,才能够理顺书中繁复的内容。在通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掌握作者的思想见解与论证方法,看出眼内眼外之意以及曲径通幽之所在。通读法的要领在于“通读一书及一书一书通读”, 具体办法为不读完一本书就不读第二本。同时,朱熹的通读法不同于平时常用的扫描阅读法,读书是学习欣赏和批判,需要从头到尾认真地读,不可凭兴趣爱好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跳读或挑读。

第三种方法是参读法,参读法即是参互读、交叉读,比较异同,读出新意。杨教授讲到欧阳竟无的一次读书经历,就是通过读相近的书甚至相反的书才最终对佛经含义豁然开朗。站在单一的观察维度是不可能获得全息的历史影像的,因而多维度地进行观察认知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保罗柯文对义和团的三种不同表达则告诫我们历史是可以有不同的认知与表达方式的,读史者应当学会比较异同,探究窾奥,把握多重含义。

第四种方法是复读法。我们在多读泛读的同时,应当选择一种或数种书反复读、终身读,把书中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对于我们读书人来说,最便捷的通经解义的办法,一是广博性的专参读,二是专一性的复读。同时杨教授还讲到了胡适、苏轼、余嘉锡、福楼拜等人对复读的认识。

第五种方法是计量法。读书应当注重量的规定性,效法韩信用兵,多多益善。杨教授提到读书没有量的规定性,就很难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读书的“质”“量”关系方面,片面强调“质”而忽略“量”,不知道“量”是无法发生“质”的改变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大量读书才能够产生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杨教授还引用了英国圣三一学院伊朗·罗伯逊教授一句话“你学得越多,你所能学的就越多。”(The more you learn, the more you can learn.)

第六种方法是购读法。学者要舍得买书,既要借读,也要购读,要为自己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斋。即便有了公共图书馆,个人书斋仍不可替代。个人藏书的优势在于:一、可以很好对应自己兴趣爱好;二、没有使用时间的限制;三、可以任意批注。很多一流学者同时也是一流的藏书家。在信息化时代,学者更应当重视电子书斋的建构。

讲座最后,李玉、汪洪亮、龙伟、尚季芳、刘贤五位与谈人分享了自己对读书方法的认识。在提问互动环节中,杨教授就“如何有效率地掌握史学的资料以及书籍中的大概内容,以便于在研究问题和写论文的时候可以运用”“史学的书评机制的建议”等问题一一解答。最后,吴佩林院长再次对杨天宏教授的精彩讲座和五位评议人的分享表示感谢,并要求学院学生利用暑假至少精读一本专著或一种史料。各位老师同学也在腾讯会议中进行了合影留念。本次讲座在我院师生之间反响热烈,同时也得到了校外学者与同学的一致好评。

编辑:张得志

审核:吴佩林 刘贤贤


上一条:曲师大委字[2018]78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类学术会...
下一条:讲座预告|杨天宏:文史专业读书方法漫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