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上午10点,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历史学科首席专家张汉林作客“洙泗讲堂”,通过腾讯会议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历史思维能力及其构成》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吕厚轩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刘伟教授担任与谈人,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及线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共3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讲座从历史思维与哲学思维、科学思维、艺术思维的横向对比中展开,张教授认为历史思维能力等于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指出:历史学科能力即历史思维能力,关注和理解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科历史和历史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张教授随即从三个维度做了阐释:其一,历史时序思维的培养 要求我们在时序中思考,需要根据当时历史环境思考,从当时人所处的历史情境,所欲解决的问题出发,进行同情的理解和跨世代的对话。同时历史思维的时间还指向未来,对过去的思考也是对未来筹划。 其二,历史思维具有批判性 历史研究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上,但不能轻信史料,而是需要抱着谨慎的态度仔细地考证,在众多的史料中去伪存真,去粗求精。张教授引用《商君书》中商鞅变法的例子说明了理解材料要返回原文,结合材料的上下文,才能把握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其三,历史思维能力的教育底蕴 张教授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半杯水为例子,指出历史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艺术思维,和哲学思维,是历史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是对世界的经验的理解。而历史思维能力则更具体,是思维主体在思维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张教授结合学科历史和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不必过高,而应以“应知必会”为标准,让学生体验历史知识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要淬炼学生思维的明晰性和批判性。 刘伟教授在总结时,高度评价了张教授所做的报告,认为精彩、全面、权威,其本人也收获颇丰。对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都十分有价值。在互动环节,张教授针对听众提出的“历史不能假设角度下如何体现批判性思维”问题进行解答,同学们受益匪浅。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上一条:洙泗讲堂预告 | 崔希逸袭击吐蕃事件及其历史记载迷局 下一条:洙泗讲堂预告 |景凯东 :崔希逸袭击吐蕃事件及其历史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