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董珊教授做客“洙泗讲堂”,作了题为《从周都名称谈商周地名的构成与词源问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刘伟教授担任主持人,王京传教授与张俊成副教授担任与谈人,我院院长吴佩林教授和相关专业师生300余人通过线下、线上参加了此次活动。
历史地名的词源学研究,是较少受到重视的研究领域。在早期中国造成人群迁徙的各种历史节点上,或沿用旧地名,或改用新地名,从词源学来看,都有一些规律。讲座伊始,董珊教授从历年陕西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和周代的多都制切入,以成周、宗周、洽周、周原、豊都、镐京等周代都名为例考察商周时期地名的构成,指出作为地名的“镐”与“郊”是同源词,并以此说明这一时期的通名专名化的现象。
董珊教授还就西周金文中的“京”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京”在“宗周”之内,二者不是对等关系。“”不是“镐”或“方”,依循通名专名化的思路来看,的词源或可能是“防”,本意是豐镐之沟防,由通名沟防之防转为都邑的专名,这与豊都之东郊转称专名为镐同理。传世文献所谓的豊、镐地区,在西周金文中常称为,彼此名、实之间有先后迭兴与废替,其关系不是简单“等同”所能概括的。至于这些名称在先秦两汉如何被追述、流传并形成今天文献所见的情况,尚需另做研究。
在互动环节,王京传教授、张俊成副教授、徐团辉副教授等就“曾随之谜”等问题与董珊教授进行了研讨,董珊教授还对学生现场提出的“都邑制下诸侯国之间无明显界限”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吴佩林教授、刘伟教授在总结时高度评价了董珊教授的演讲,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理解讲座思路与内容,认真体会董珊老师的治学之道,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孙铭锴
审编:刘伟 刘贤贤
上一条:名家讲坛预告|陈硕:机器学习在清史研究中的应用 下一条:名家讲坛之周凯:创新与颠覆:渐行渐远的元宇宙世界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