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

THIS NAME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工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名家讲坛之陈于柱:敦煌汉、藏文献与榆林窟“藏汉婚礼图”的互证研究

发布日期:2024-12-07    作者:     来源:     点击:


     12月6日晚,甘肃省文物局党组成员,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陈于柱教授作客“洙泗讲堂”,在科技楼二楼南会议室做了《敦煌汉、藏文献与榆林窟“藏汉婚礼图”的互证研究》的讲座。讲座由我院副院长王京传主持,我院10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陈教授便紧扣题目,深入剖析了此次选题的两重重要意义。首先,它不仅触及了敦煌文献中丰富的汉文资料,还广泛关联到珍贵的吐蕃文内容,展现了跨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其次,选题强调了图像与文献之间的相互印证,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更为立体、全面的视角。在此基础上,陈教授期望能为学生们分享宝贵的学术见解与心得。

   随后,陈教授从敦煌学的独特视角出发,精心规划了讲座的七大板块:

   第一部分:敦煌学的第二个百年:从个案走向综合。敦煌学,这一跨越世纪的学术瑰宝,正步入其第二个百年的辉煌篇章。通过一系列精选的图片展示,得以窥见敦煌学如何跨越国界,成为全球学者共同探索的学术高地。这些图片不仅记录了敦煌莫高窟的壮丽与神秘,更展现了敦煌学在文献研究、艺术分析、历史考证等多个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敦煌学的研究视角更加多元,研究方法更加科学,从个案研究逐渐走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为人类文明的探索贡献了独特的智慧与力量。

   第二部分:研究缘起:S.6878背面藏文《婚嫁占法抄》的整理与思考。其以藏文书写,记录了古代藏族人民对于婚姻嫁娶的占卜与预测。透过展示的珍贵的文字与符号,得以窥见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观念与风俗习惯。同时,英国国家图书馆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搜集的直本书卷和藏于大英博物馆的绢书文物也为敦煌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三部分:寻找图像证据:榆林窟第25窟“婚礼图”的发现。在榆林窟的深处,第25窟悄然诉说着一段古老的婚礼故事。窟内的“婚礼图”,以其细腻的笔触与生动的场景,再现了古代婚礼的盛况。陈教授展示为其加以相应的文字解释。通过这些图像与文字的结合,得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婚礼的庄重与热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第四部分:既有研究与存在问题。陈教授在针对该《婚礼图》的研究中,提出以下主要问题:人物身份与民族属性的辨识不准确、年代问题尚存争议、缺少确凿的文献佐证、缺乏历史学的考察。

   第五部分:《婚礼图》人物身份与族属新论。为了更准确地辨识《婚礼图》中的人物身份和民族属性,陈教授采用“敲骨吸髓”式的文献研究方式,对相关资料进行了重新审视。

   第六部分:《藏汉婚礼图》创制年代考辨。陈教授提出两点理由:一是敦煌藏文写卷P.T.1083。更多是将汉族女性“佣之为奴”,要求敦煌汉族女性在本部落内部“自择配偶”。二是与吐蕃统治时期洞窟壁画的判定标准均不符。其一是T形题字框。其二是吐蕃装人物进入敦煌石窟的条件问题: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中绘出的人物一般多是男着吐蕃装、女着汉装。《新唐书•吐蕃传》中沙州社会“州人皆服臣虏,每岁时祀父祖,衣中国之服,号而藏之。”

   第七部分:《藏汉婚礼图》与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移民婚姻。陈教授进行了六点论证。一是符合榆林窟25窟“婚礼图”中藏、汉和谐通婚场景的时代,只能是归义军时期,确切地说是曹氏归义军时期。二是留居敦煌的吐蕃移民,经历了由张氏归义军时期的部落民到曹氏归义军时期的编户百姓的身份转变。三是P.3711《唐大顺四年(893年)正月瓜州营田使武安君牒并判词》中,归义军政权将部落民众明确定性为“卑户”。唐代法律是明令禁止良贱通婚的,多强调“当色相娶”。如此,榆林窟25窟“婚礼图”藏、汉婚配的历史图景亦不应属于张氏归义军时代。四是曹氏归义军政权出于维护其内部稳定的需要,在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撤销了通颊部落的部落建制,将其提升为“乡”,此前属于“卑户”的吐蕃移民亦上升为“乡司百姓”。因此唯有在这一时期,吐蕃移民方具备与汉族百姓通婚的合法身份和可能性。五是加强与汉族的族际联姻,无疑是吐蕃移民获取敦煌地方认同、融入区域社会的不二选择。S.6878V《婚嫁占法抄》不仅是该时期吐蕃移民婚姻习俗业已汉化的明证,更是吐蕃移民强调与汉族进行族际通婚具有可行性、合乎地方礼俗的一种文化表达。六是对此时的敦煌汉族社群来说,亦存在借助族际婚媾以平衡性别比例失调的历史需求。

   最后,陈教授对《藏汉婚礼图》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深入总结:无论是流传至今的汉文史籍,还是西藏的教法史籍,由于缺失或未记载,对于当时藏汉通婚,尤其是藏汉民间婚姻的具体细节,往往描述得不够详尽。榆林窟25窟中的“藏汉婚礼图”不仅有力地证明了十世纪敦煌吐蕃移民与汉族之间的族际通婚已经公开化、合法化,还为研究唐宋时期西北吐蕃移民的婚姻形态、婚姻礼俗、婚姻生活的具体情形以及历史变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图像资料。这幅图像深刻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藏两大族群认同与融合的最终历史趋势。

   报告总结阶段,王京传院长对陈教授的演讲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场讲座极大地加深了在场师生对敦煌汉、藏文献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甘肃地区的浓厚兴趣。他鼓励同学们深入学习陈教授的治学方法,为敦煌学的繁荣发展,即敦煌学的第二个百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陈教授与在座的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专家简介:陈于柱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后;现任甘肃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鉴定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甘肃省“飞天学者”,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


编辑:刘馨杨

初审:徐淑婷

终审:夏金金


上一条:青年学术沙龙第13期:“2025年国社科、教育部项目选题...
下一条:名家讲坛预告|陈于柱:敦煌汉、藏文献与榆林窟“藏汉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