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任吉东作客“洙泗讲堂”,在孔子书院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从<城市史研究>看城市史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京传教授担任主持人。相关专业师生50余人共聚孔子书院参与此次讲座,现场学术氛围热烈浓厚。
讲座伊始,任吉东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城市史研究》基本情况。《城市史研究》创刊于1988年,是目前国内最早的城市史研究专业刊物,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现为CSSCI来源集刊。在2023年,《城市史研究》荣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优秀史学刊物奖提名奖。
任吉东研究员的报告主要从四个部分探讨从《城市史研究》看城市史研究。
第一个部分是服务城市史——《城市史研究》的历史使命与功能定位。任吉东研究员深入阐述了《城市史研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多元功能定位。作为学术理论的传播者,通过刊载文章介绍国外城市史研究状况、理论及方法,助力城市史研究者拓宽视野,推动学术理论的交流与传播;作为学术成长的见证者,创刊 30 余年来,见证了老中青三代国内外城市史学者的成长,众多学者在该刊发表成果,共同成长进步;作为学术资料集成者,例如曾刊登《近代中国城市史论著索引》等,为城市史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线索;作为学术信息的传播者,及时发布如《天津商会档案汇编》即将出版等学术信息。
第二个部分是解读城市史——《城市史研究》的主题范畴与研究旨趣。在解读城市史部分,任吉东研究员从多个维度阐述了《城市史研究》的主题范畴与研究旨趣。关于城市史的理论解读,其研究旨趣从范畴界定到学派分支;关于城市史的经济解读,其研究旨趣从口岸体系到本土模式;关于城市史的空间解读,其研究旨趣从个案城市到区域城市;关于城市史的政治解读,其研究旨趣从市政建设到社会管理;关于城市史的人文解读,其研究旨趣从阶层群体到文化生活。任吉东研究员在最后总结了《城市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和两个转向。三个阶段是80至9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至20世纪末的勃兴阶段和21世纪初至今的细化阶段。两个转向是个案到区域的转向和宏观到微观的转向。
第三个部分是把脉城市史——《城市史研究》的缺失不足与突破创新。任吉东研究员指出当前《城市史研究》存在的缺失,包括概念理论范式化和缺失化、研究内容同质化和片段化、研究方法单一化和传统化、研究对象集中化和失衡化、研究结论大众化和雷同化等问题。同时,他提出相应的突破方向:构建城市史体系的学科取向、拓展城市史内容的通史取向、扩大城市史范畴的整体取向、推动城市史群体的多元取向、注重城市史研究的问题取向。此外,还强调了加强比较研究、城乡研究、当代研究、资料研究和口述研究等创新路径,为《城市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第四个部分是助力城市史——《城市史研究》的选稿要求与用稿标准。任吉东研究员介绍了《城市史研究》的选稿要求与用稿标准,包括基本要求、审稿流程、选稿标准和投稿技巧等,为有志于在该领域发表研究成果的学者提供了指导。
讲座结束后,任吉东研究员还以“研究生科研选题与论文写作”为主题,与现场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座谈交流。
在互动环节,针对陈德洋老师和张文华老师现场提出的“对于古代城市史研究的建议”“县域研究的创新性”“数据转引的史料价值”等问题,任吉东研究员一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最后,王京传副院长用“六个一”高度概括总结了本次讲座,并衷心感谢任吉东研究员带来的精彩学术报告。
专家简介:
任吉东,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为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城市史研究》主编、中国城市史专委会副会长,天津历史学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党史学会副会长、天津妈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天津市委宣传部“五个一批”优秀人才,天津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南开区政协委员。长期从事近代城市史、政党史、大运河文化史、文旅产业研究。出版专著14部,在《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科报》等发表时论20余篇。主持国家课题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
编辑:张雪
初审:夏金金 王乐阳
终审:王京传
上一条:曲师大委字[2018]78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类学术会... 下一条:洙泗讲堂(202501,总第876期)预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