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激发乡土文化活力,7月3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儒韵齐风——匠心故里”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春广场,团队成员刘坤参加本次实践,采访了寿州锣鼓老手艺人朱树功。
寿州锣鼓是流传于寿县以及沿淮周边市、县的一种民间传统表演艺术,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200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寿州锣鼓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采访过程中,老人表示,每天傍晚他们都会自发的在寿春广场进行演出,他们的队伍里上到90岁的老人,下到7,8岁的孩童都有参与。近年来,寿县日益重视楚文化保护与开发工作,按照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全面加强楚文化挖掘、开发、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推进以寿州锣鼓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寿州锣鼓”也多次登上大型舞台,参加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赴皖西革命老区霍山慰问演出,多次参加上海国际旅游节和农产品交易会,参加首届中国农民歌会,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大奖,山西洪洞举办的“远中杯”全国鼓王邀请赛“最佳鼓王奖”,第三届安徽省花鼓灯会演出二等奖等。但是,寿州锣鼓作为楚文化的代表之一,在现如今却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传统手艺人的年事渐高,却又缺少接班人,造成了“断代”现象。加之锣鼓自发性的表演又逐渐跟不上现在的社会趋势,寿州锣鼓的发展收到很大影响。锣鼓老手艺人朱树功在谈及这个问题是也表示,他们会在店铺开业时进行汇演,这一方面反映了寿州锣鼓的接地气,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发展的困境。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深刻地体会到了寿州锣鼓的魅力以及其在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同时也也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将有利于激发同学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
编辑:刘坤
审核:刘贤贤
上一条:【社会实践专题】我院“忆家史,记初心,寻足迹”社会... 下一条:【社会实践专题】我院“忆家史,记初心,寻足迹”社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