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社会实践专题】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儒韵齐风——匠心故里”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

发布日期:2022-07-28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积极保护国家非物质遗产文化,发掘和传承“非遗”精魄,7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儒韵齐风,匠心故里”实践团队走进淄博市淄川区蒲松龄故居和松龄小学,拜访蒲松龄先生第十一代嫡孙蒲章俊先生和观览聊斋俚曲剧团,探索聊斋俚曲文化基因。

非遗剧种,文化载体

聊斋俚曲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学体裁,因蒲松龄的斋名为“聊斋”,故称聊斋俚曲。它用明清俗曲作曲牌,以白话方言为载体,用曲牌联套为结构形式,以唱白相间、散韵交织作文体,编织成了包含小曲、说唱、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内的艺术综合体,被称为“中国明清时代民间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聊斋俚曲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践团队经过了前期充分的筹备和周密的计划,来到蒲松龄故居后,实践队员们首先向蒲先生请教聊斋俚曲的创作缘起和文化特色。在谈及聊斋俚曲时,蒲老先生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谈到“聊斋俚曲通过传唱的方式将《聊斋志异》中描写的大众生活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书中的人文趣事。并且随着近几年聊斋俚曲剧团的成立,越来越多热爱聊斋俚曲的文化传承人投入到俚曲的传承和发扬工作中来,剧团在淄博、潍坊、临沂等地都有相关的表演。”

扎根文化,推陈出新

实践团队成员随后又就创新发展俚曲的表现形式与蒲老先生进行交流和探讨, 作为聊斋俚曲的国家级传承者,蒲章俊先生提到:“我们在传唱聊斋俚曲的时候,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就《哭黄天》一曲中,我们就根据时代特色编撰新的表述内容和基调,但是在创新发展中俚曲最根本的框架不能变,最基本的曲调色彩不能变。同时戏剧团传唱时普通用淄川当地的方言来唱,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编成戏曲的形式特色也更鲜明。”

随后,蒲章俊先生为我们传唱了聊斋俚曲经典曲目《哭黄天》中的精彩片段,用婉转动听的腔调为实践团队勾画出了一个全新完整的聊斋故事,带领实践成员欣赏了一场文化盛宴。在谈及聊斋俚曲未来的发展前景时,蒲老先生坦言前景会是十分的光亮,“伴随聊斋俚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将会有一代一代年轻的学子们学习和传承聊斋俚曲,以此不断扩展、不断传承和发扬”。随后,实践团队成员切身向蒲老先生请教了聊斋俚曲《哭黄天》、《墙头记》等经典曲目的传唱,在实践中找寻聊斋俚曲的文化特色和形式特点,为传承和发扬聊斋俚曲文化特色积累了实践经验。

实践求真,感悟非遗

通过本次聊斋故里之行,实践团队的队员们不仅对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和《聊斋俚曲》的文化背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还对聊斋俚曲艺术团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有感触,以及对聊斋俚曲的表现内容和演唱形式有多方位的了解,为实践队员们对俚曲文化的进一步发扬传播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的指引。同时,在聊斋故里实践过程中,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儒韵齐风,匠心故里”实践团队用镜头和文字、视频记录下俚曲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将会为进一步推广俚曲、促进更多的文化爱好者投入非遗戏曲传承找寻新的发展机会。


编辑:吕嘉诚

审核:刘贤贤 陈秀双


 

上一条:我院学子积极参加“首届中华印信文化精品展LOGO(标识)...
下一条:【社会实践专题】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儒韵齐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