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寒假社会实践】欢聚包水饺,共筑和谐邻里情

发布日期:2025-01-26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打破居民隔阂、促进邻里关系增及强社区凝聚力,我院“服务社区走基层 青春聚力正当时”实践队联合社区在125日举办的一场促进邻里情的活动。

门对门不往来邻里厨房开张

刚搬来时,连对门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大家能围坐一桌包饺子,真是想不到!家住春华苑3号楼的张阿姨一边麻利地捏着饺子褶,一边感慨道。作为社区里典型的新市民聚居区,该社区近年来因年轻人购房、租户流动性大等问题,邻里关系日渐疏离。

如何破解钢筋水泥中的冷漠?实践队成员从居民微信群的一条留言中找到了灵感。有业主说想念老家过年时全村人一起包饺子的热闹,我们就想,何不用传统美食当纽带?经过数日的筹备,实践队成员联合社区共同举办了水饺文化节来打破居民隔阂,凝聚社区力量。

活动当天,社区提前采购了200斤面粉、50斤猪肉和数十种时令蔬菜。实践队成员们凌晨5点便开始布置场地:铺上红白格子桌布的老榆木桌、悬挂着饺子纳百福,邻里一家亲的横幅、角落里的儿童手工区堆满了彩色面团……每个细节都透着的温度。

南北派饺子大融合:手艺传帮带,温情在指尖

上午9点,一张张方桌整齐排列,揉面的、擀皮的、调馅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韭菜猪肉的鲜香和白菜虾仁的清香……社区活动中心热闹非凡,一场以包水饺为主题的邻里文化节在这里拉开帷幕。社区的居民们齐聚一堂,共同参与这场充满烟火气的饺子盛宴。居民们自发组成10个小组。有趣的是,组员搭配暗藏巧思:既有本地老住户也有外来新市民,既有北方家庭也有南方移民。社区特意邀请的两位饺子顾问”——来自山东的面点师傅刘大爷和擅长广式水晶饺的粤菜厨师陈阿姨,穿梭在人群中现场教学。

这饺子馅得顺着一个方向搅,不然容易出水。在第三组,东北来的王大姐主动揽下调馅重任,一旁的四川媳妇小周则分享起家乡的麻辣饺子蘸料配方。最热闹的当属儿童区,5岁的童童在奶奶指导下捏出一只四不像饺子,逗得周围人哈哈大笑。

饺子包的是馅,传递的是情

活动的特别环节爱心传递将气氛推向高潮。每位参与者需包制两份饺子,一份现场分享,另一份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实践队员送往独居老人、环卫工人家庭。

更令人动容的是邻里关系的悄然变化。活动结束后,原本因装修噪音闹过矛盾的601室和602室两家,主动约着周末一起去采购年货;还有的居民在微信群发起了周末手工兴趣小组,半小时内就有8位邻居响应。社区工作人员还发现,活动当天的照片墙上,一张抓拍下的画面被多次转发:70岁的孙阿姨正手把手教租户小刘擀皮,两人笑得像祖孙俩。通过揉面擀皮、调馅包饺、互赠美食等环节,原本陌生的邻居逐渐熟络,社区大家庭的温情在此刻悄然凝聚。


小饺子出基层治理大文章

一场饺子宴,解决的不仅是饭搭子问题,更是社区治理的突破口。、活动后一周内,社区新组建了4个兴趣社团,物业投诉量下降40%,邻里互助微信群新增成员138人。更惊喜的是,有居民主动提出要建立共享工具角”“图书漂流站,将这份温情延续下去。

食物是最具穿透力的文化符号。社区以饺子为载体,巧妙激活了居民的情感共鸣,这种“柔性治理”模式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当最后一笼饺子出锅时,夕阳的余晖正好洒在活动中心的玻璃窗上。居民们依依不舍地收拾着工具,相约下次要带更多独家秘方来切磋。那些沾着面粉的笑脸、共享美食时的碰杯、手机里新增的邻居微信,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在现代都市的楼宇森林中,温暖的邻里情从未消失,它只是需要一缕面香、一份善意、一场用心搭建的相遇。正如社区门口新挂起的对联所写——“揉擀捏包皆是爱,蒸煮煎尝总关情,这或许就是对远亲不如近邻最生动的诠释。

编辑:刘馨杨 金渝涓

摄影:李啸

初审:赵齐鲁 徐淑婷

终审:王建阳



上一条:【寒假社会实践】福利入户新春暖,爱意传情社区欢
下一条:【寒假社会实践】以文化自信为笔,绘文脉传承新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