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走进烟台博物馆 解锁非遗传承新密码

发布日期:2025-07-11    作者:     来源:     点击:

在青铜重器的斑驳铜绿中,探寻非遗传承的古老密码。为了近距离感受古代青铜器魅力,了解非遗文化,7月10日,我院“遗脉青芒”社会实践队怀揣着对古代文明的敬畏走进烟台博物馆,围绕青铜器里的文明对话”专题导览展开调研。实践队员有序参观展区内一件件造型古朴、工艺精湛的青铜器,涵盖礼器、兵器、乐器等多个类别 。从庄重威严的鼎,到纹饰精美的尊,其中西周监鼎以“高浮雕兽面纹”与“分裆造型”的独特工艺,引起了实践队员的注意。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不仅是胶东半岛出土最早的青铜礼器,更以极致工艺展现三千年前的铸造智慧。

监鼎通高 21.2 厘米,方唇折沿、腹微鼓,分裆三柱足的设计尤为独特。器腹被巧妙分割为三部分,连接处形似裤裆,这种 “分裆鼎” 融合了鼎的礼器属性与鬲的炊煮功能,是商周鼎器的重要类型。双立耳外撇、柱足饰蝉纹,整体造型在规整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而最令人震撼的,当属其高浮雕兽面纹工艺:腹部以分裆处为界,三组兽面纹 “角外卷、圆目鼓凸、大耳獠牙”,角、眉、耳等部位以高浮雕凸起,周围衬以细密云雷纹填地。队员们仔细观察发现,工匠先在范模上雕刻出兽面的立体轮廓,再以回旋线条的云雷纹铺底,通过 “浮雕 + 地纹” 的层次对比,让兽面仿佛从青铜表面 “跃出”,生动诠释了商周青铜器特有的 “神秘狞厉美”。

鼎口内壁的 “监作宝尊彝” 六字铭文,如同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揭开了器主身份 —— 这是西周早期一位名为 “监” 的贵族铸造的礼器。在 “明尊卑、别上下” 的周代礼制中,鼎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监鼎” 的发现,不仅佐证了胶东半岛早在西周就与中原礼制深度融合,更以 “实物铭文” 为研究胶东早期方国文化提供了关键线索。 这六字铭文就像三千年前的‘产品标签’,既标注了所有者,更烙印着那个时代的礼制密码。”

深入探究监鼎的铸造工艺,队员们更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的传承脉络。分裆鼎的铸造需解决“分模拼接” 与 “浇铸流畅” 的难题:工匠将腹部分为三个范块,拼接时精准对齐分裆线,同时设计合理的浇口,确保铜液均匀填充;高浮雕兽面纹的雕刻则要求范模上的纹饰深浅一致、线条流畅,稍有偏差便会导致铸造失败。这些细节,无不彰显着商周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水准,也让队员们明白,所谓非遗传承,正是对这些精湛技艺的代代守护。

当大家的目光掠过监鼎的分裆曲线与浮雕兽面,看到的的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商周工匠对 “礼” 的诠释、对技术的突破。此次烟台博物馆之行,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青铜器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非遗技艺的载体 —— 从分裆鼎的铸造智慧到高浮雕的雕刻工艺,每一处细节都是古代工匠留给后世的 “传承密码”。而解锁这些密码的过程,正是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致敬,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编辑:王润欣

初审:夏金金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于无声处听惊雷—临淄烈士陵园的沉思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我院“儒家文化齐鲁行”实践队第一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