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年画,半壁民俗。”7月16日,我院“党史小课堂”社会实践队怀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向往,走进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的潍坊杨家埠,开展“探寻年画密码,传承文化根脉”主题实践活动。作为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齐名的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杨家埠木板年画始于明代,历经六百余年风雨传承,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踏访年画故里,开启非遗文化寻根之旅
实践队员们踏入杨家埠民俗文化古街,青瓦灰墙的传统建筑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年画作品随风轻摇,门神、财神、娃娃等经典图案色彩鲜明,扑面而来的民俗气息瞬间将大家带回那个年画盛行的年代。在当地文化工作者的带领下,团队首先参观了杨家埠木板年画博物馆,馆内陈列的明清以来的年画珍品、历代刻版工具与传承人口述史资料,系统展现了木板年画从起源、兴盛到创新发展的完整脉络。从驱邪纳福的门神年画到反映农事生活的民俗题材,一幅幅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胶东地区民俗风情与历史变迁的生动记录。
解密匠心工序,亲身体验年画制作奥义
“三分画,七分刻,十分印工见真章。”在非遗传承人王师傅的工坊里,实践队员们近距离观摩了木板年画的完整制作流程,揭开了这项传统技艺的神秘面纱。王师傅介绍,杨家埠木板年画以“色版套印”为特色,从选材到成品需历经二十余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选木要选五年以上的梨木,质地坚硬不易变形;刨平要做到‘面如镜、边如线’,才能保证刻版精准;勾线讲究‘铁线描’,线条既要流畅又要有力。”王师傅手持刻刀,在梨木板上演示着“反刻正印”的技巧,刀刃在木板上游走,深浅不一的刻痕逐渐勾勒出“连年有余”的纹样轮廓。随后的印刷环节更显精妙,传承人将调好的矿物颜料均匀涂抹在木版上,铺上特制的宣纸,用鬃刷轻扫施压,片刻后揭开纸张,一幅色彩鲜亮、线条清晰的年画便跃然纸上。
队员们跃跃欲试,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体验拓印工序。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暗藏玄机:颜料蘸取过多易晕染,力度不均则图案模糊。经过多次尝试,大家终于印出属于自己的年画作品,手中的成品虽略显稚嫩,却让每个人真切感受到传统技艺“慢工出细活”的匠心所在。
感悟传承力量,在文化浸润中坚定自信初心
“守正创新,方能致远。”在与老艺人的座谈中,这句朴实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受触动。从事年画传承四十余年的李师傅展示了他的“新旧对比作品集”:左侧是延续传统风格的《门神秦琼》,线条刚劲、色彩浓烈;右侧则是融入现代元素的《航天娃娃送福》,年画娃娃手持火箭,背景点缀着星空图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令人耳目一新。
李师傅回忆,曾经因时代变迁,年画市场一度萎缩,许多艺人转行谋生,但他始终坚信“老手艺有大价值”。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力度加大,杨家埠通过“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模式,让木板年画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如今,当地不仅有传统工坊坚守技艺,更有年轻传承人用直播带货、数字版画等方式推广年画文化,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研学活动接近尾声时,实践队员们手持自己制作的年画作品,在古色古香的工坊前合影留念。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杨家埠之行不仅学到了木板年画的知识,更被传承人“一辈子做一事”的坚守所感动。从博物馆里的历史珍品到工坊中的鲜活技艺,从老艺人的坚守故事到年轻一代的创新实践,杨家埠木板年画所承载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编辑:张艺颖 周雅妹
初审:董经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探访单拐,旧址追寻星火踪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踏访红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