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探秘喀什博物馆,深解新疆历史民族宗教文化

发布日期:2025-07-21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5年7月20日我院“野火燎原”社会实践队队员走进喀什博物馆的“中国新疆历史民族宗教文化专题”展厅在文物与史料构成的立体时空里开启了一场解码新疆历史脉络、触摸多民族文化基因的实践之旅从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到唐代的彩绘陶俑,从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绸到各民族共有的生活器物,一件件展品串联起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多元文化交汇区的生动过往,让实践队员在实证中深化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历史事实的认知。

文物为钥,解锁历史发展主线

步入展厅序厅,巨大的新疆地形沙盘与“西域都护府”复原场景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实践队员驻足于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的文献复刻件前,通过对照旁边展出的汉代屯田工具、铜印等文物,清晰感知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管辖的历史延续性。

在魏晋南北朝展区,一组鲜卑族鎏金铜饰与汉式铜镜的并置陈列引人深思。实践队员注意到,铜饰上的卷草纹既保留了游牧民族的艺术特征,又融入了中原地区的纹样元素。唐代展区的三彩骆驼俑更是生动写照 —— 骆驼背上的西域乐师俑身着胡服,演奏的却是中原流行的乐器,再现了丝绸之路繁盛时期“胡汉一家”的鲜活场景。

匠心传承,触摸民族文化交融密码

转过历史展区,民族文化互动区的陈列瞬间拉近了时空距离。实践队员在维吾尔族传统织机前驻足良久,看着艾德莱斯绸上的经典纹样,听讲解员介绍这种“飘在空中的云彩”如何吸收了波斯织法与中原染色技艺,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旁边展台里,哈萨克族的皮囊壶与汉族的青花瓷并排陈列,壶身上的游牧生活场景与瓷瓶上的山水图案,共同诉说着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话。

最让实践队员印象深刻的是“民族团结”主题展区。这里陈列着一组特殊的展品:一件由维吾尔族工匠制作的木箱,箱体雕刻着汉族的牡丹、蒙古族的卷草、哈萨克族的羊角纹;一本民国时期的多语教科书,页面上同时印着汉文、维吾尔文、蒙古文的启蒙内容。这些日常生活器物上的文化印记,比宏大叙事更能说明问题 —— 各民族的交融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活选择文化的生命力正体现在这种润物无声的相互吸纳中。

薪火永续,感悟宗教和谐共生传统

在宗教文化展区,实践队员通过文物与史料的系统呈现,清晰看到新疆宗教发展的多元轨迹。展厅中央,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不同宗教的文物有序陈列,却不显突兀。公元5世纪的龟兹石窟壁画残片上,飞天形象线条流畅,展现了佛教艺术在西域的辉煌;而旁边的清代伊斯兰教经堂教育课本,其装帧形式借鉴了中原书籍的线装样式,体现了宗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走出展厅的那一刻,夕阳的余晖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温柔地洒“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主题浮雕上,仿佛为这幅寓意深刻的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这场依托丰富实物和详实证据的实践之旅,不仅将原本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文化记忆,更使得“新疆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文化、共同守护了国家统一”的深刻理念,如同种子般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参观者的心中。

这些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守护家园的生动写照。博物馆内的每一件文物,都宛如一本本生动的教材,它们无声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引导实践队员以历史的视角审视当下的现实,以实证的思维明辨是非曲直,实践队员不仅深刻地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坚定了他们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贡献力量的决心,还收获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在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颗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种子将会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

编辑:袁鸿杰

初审:夏金金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赋能社区儿童成长新图景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深耕秦汉文物,曲园学子以志愿服务续薪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