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汉魏时期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轨迹,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我院黄河文明探源考古调研实践团于7月15日,前往河南省洛阳市汉魏洛阳故城博物馆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实践团通过实地参观遗址展区、与博物馆研究人员交流、提取文物信息整理等方式,系统梳理汉魏时期的城市格局与文化特征,在行走中触摸黄河文明的历史脉络。
7月15日,实践队员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抵达目的地。初见汉魏洛阳故城,残垣断壁间沉淀的千年气息扑面而来,瞬间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在博物馆志愿者引导下,队员们先后深入宫城遗址、永宁寺遗址和太学遗址,开启沉浸式考古研学。
宫城遗址的夯土台基虽历经风化,仍可见当年规制。队员们俯身观察台基分层夯筑的痕迹,测量排水设施的坡度与走向,惊叹于古人在都城规划中融入的水利智慧。“这些遗迹是活的教材,比文献记载更直观地展现了汉代都城‘前朝后寝’的布局理念。”带队老师的讲解让队员们对建筑规制的理解愈发清晰。
永宁寺遗址的塔基出土文物中,佛像残件的衣纹线条流畅细腻,砖瓦上的莲花纹样精美繁复。队员们通过比对不同时期的造像风格,梳理出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从外来样式向本土化演变的轨迹。“佛衣从‘通肩式’到‘褒衣博带式’的转变,正是文化融合的生动见证。”一位队员在研学笔记中这样记录。
太学遗址内,《熹平石经》残片上的隶书字迹虽斑驳,却仍透着庄重。队员们结合史料记载,还原汉代“以经取士”的教育制度:“这些刻石不仅是儒学经典的标准本,更构建了全国统一的教育规范,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
考察期间,队员们围绕汉魏时期的城市功能、手工业发展等主题展开交流。研究人员详细介绍了遗址的考古发掘历程与最新研究成果,解答了队员们关于文物断代、保护技术等方面的疑问。在此期间,实践队员们还分组完成了部分馆藏文物的信息采集,从陶俑的服饰细节到青铜器的纹饰特征,细致记录为后续研究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从都城建筑的恢弘到宗教艺术的精妙,从教育体系的完善到手工业技术的发达,汉魏时期黄河文明的多元成就通过实物遗存立体呈现。大家深刻体会到,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才能让历史叙事更加完整。
“保护文化遗产不只是专家的事,我们青年学子也应出份力。”队员们表示,将持续关注黄河流域遗址保护,用专业知识讲好文明故事。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学术考察,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接力,让汉魏故城的遗韵在青春脚步中焕发新的生机。
编辑:张琪
初审:王建阳 孙煜潇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观英雄事迹,悟党史精神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探源华夏记忆,赓续中原文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