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黄河文明与徐州地域文化的交融脉络,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我院黄河文明探源考古调研实践团于7月12日赴徐州博物馆开展实地考察。作为黄河下游重要的文化节点,徐州地区的考古发现为揭示黄河文明的传播与演变提供了关键物证,此次考察旨在通过文物实证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梳理黄河文化在江淮地区的影响轨迹。
史前陶器:见证黄河流域文化南传轨迹
实践团聚焦博物馆“古彭千秋”展区,重点考察了距今6000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群。在一组青莲岗文化时期的红陶器皿前,实践队员注意到其器型与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钵存在明显共性——敛口、鼓腹的造型特征,以及器身装饰的绳纹、划纹技法,均与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器物高度相似。
“这种纹饰风格的一致性,绝非偶然。”实践队员观察细节后提出青莲岗文化作为江淮地区的本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显然吸收了黄河中游的制陶技术。据博物馆志愿者介绍,徐州地区近年发现的史前遗址中,类似的文化交融现象屡见不鲜,部分陶器的原料经检测来自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印证了当时跨地域的文化交流。
青铜礼器:解码黄河文明礼制传播
转入汉代文物展区,实践团对一组出土于楚王陵的青铜礼器展开系统考察。在错金铜鼎前,队员们发现其纹饰布局遵循“九鼎八簋”的礼制规范,与陕西茂陵出土的汉代皇家礼器形制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铜鼎腹部的蟠螭纹采用了黄河流域特有的失蜡法铸造工艺,这种技艺在徐州地区的集中出现,为研究汉代黄河文明向东南地区的传播提供了实物依据。
指导教师指出徐州作为汉代楚国都城,其礼制文化深受中原影响。这些青铜礼器不仅在形制上延续了黄河流域的传统,更在纹饰内涵上承载着‘天命所归’的政治理念,是黄河文明礼制体系向地方延伸的直接体现。实践队员通过高清摄影记录器物细节,计划与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出土的同期青铜器进行纹饰比对,进一步厘清黄河下游与江淮地区的文化互动路径。
文献互证:梳理黄河故道历史变迁
在黄河故道专题研究中,实践团结合博物馆馆藏的宋代漕运地图,开展进一步考察研究。在一幅绘制于元丰七年(1084年)的《汴河漕运图》前,队员们发现图中所标注的黄河支流与徐州现存的古河道遗迹高度吻合,特别是标注的“吕梁洪”险段,与《宋史·河渠志》中“黄河经徐州入泗,吕梁、百步二洪为运道咽喉”的记载相互印证。
“徐州作为黄河下游的重要枢纽,其河道变迁直接反映了黄河文明的地理拓展。”实践队员在整理考察笔记时发现将文物实证与《水经注》《徐州府志》等文献记载相互对照,可初步梳理出从汉代至清代黄河故道在徐州地区的三次重大改道轨迹。这不仅填补了团队此前在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研究中的资料空白,更为理解黄河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此次实地考察,实践团通过对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系统梳理,实证了黄河文明在江淮地区的传播轨迹与影响深度。队员们采集的文物数据与影像资料,将为后续的实践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只有解密这些文物密码,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
编辑:张琪
初审:王建阳 孙煜潇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健康知识宣讲实践:以专业行动传递科...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曲园学子深耕桃文化博物馆:以青春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