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探寻塞罕坝精神的时代内涵,7月10日,我院“薪火相传”实践队走进塞罕坝展览馆,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与走访游客,让承载着奋斗力量的绿色火种,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塞罕坝展览馆坐落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域,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伟大精神的殿堂。踏入展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12个醒目的红色大字——“牢记使命 艰苦创业 绿色发展”,这正是塞罕坝精神的凝练概括。
睹实物忆往 感创业艰辛
在“艰苦创业”展区,实践队员们驻足于一组特殊的展品前:一件打满补丁的军大衣、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一把磨损严重的油锯。这些实物背后,是第一代塞罕坝人“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真实写照。讲解员生动地讲述了“六女上坝”的故事:1964年,6名女大学生主动请缨加入造林队伍,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她们和男队员一起扛树苗、刨冻土,手冻裂了就抹点猪油继续干,最终在荒漠中种出了成活率达90%的“标杆林”。一位实践队队员在笔记本上写道:“当青春遇上荒漠,他们选择用热血浇灌绿色。这种不畏艰难的勇气,正是我们这代人需要传承的力量。”
看数据变迁 叹攻坚伟力
转过“攻坚克难”展区的转角,一组动态数据墙吸引了实践队员们的注意:从1962年到2023年,塞罕坝林场林木覆盖率从11.4%提升至82%,林木蓄积量达1036万立方米,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万吨,释放氧气59万吨。“这些数字背后,是三代人接力破解的一个个技术难题。”讲解员指着墙上的“落叶松育苗技术突破”时间轴介绍,最初因不适应高寒气候,树苗成活率不足8%,创业者们通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三锹半”植树法,终于让落叶松在坝上扎下了根。实践队员们还在互动体验区尝试了虚拟植树,当屏幕上显示“您种植的树苗成活率85%”时,实践队员们感叹道:“现在动动手指就能模拟植树,但当年的前辈们可是用实实在在的汗水,在石头缝里种出了希望。”
访游客心声 聚传承共识
在展览馆的休息区,实践队随机采访了几位游客。来自北京的退休教师陈阿姨正带着孙女参观,她指向展柜里的老照片,向实践队队员讲述自己的父亲曾是塞罕坝的建设者,父亲常说塞罕坝的每棵树都承载着一段故事。如今带孩子来到这里,就是想让孩子明白,幸福生活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一代代人辛勤付出、接力奋斗的成果。一位正在做生态保护课题的大学生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塞罕坝从 “一棵松” 到 “一片海” 的巨大蜕变,充分证明了 “人定胜天” 的真谛在于脚踏实地的行动,这种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参与生态建设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看青年接力 续绿色华章
参观接近尾声时,实践队员们在“精神传承”展区看到了一组特殊的影像:如今的塞罕坝,90后护林员骑着摩托车巡山,00后科研人员用无人机监测林木生长,青年志愿者在林海中开展生态科普。讲解员介绍说:“现在林场30岁以下的职工占比达40%,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实践队员们在总结时说:“塞罕坝精神不是封存在展览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一代代人血脉中的基因。当我们看到年轻的护林员用北斗导航巡山,用大数据管理林场时,更深刻地理解了‘传承’二字的含义——既要守住艰苦奋斗的初心,也要具备创新发展的能力。”
走出展览馆时,夕阳为万顷林海镀上了金边。实践队员们在展览馆前的“绿色承诺”墙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们表示,将把这次参观的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校园里开展塞罕坝精神宣讲,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生态保护理念。正如实践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塞罕坝的林海是看得见的绿色奇迹,而更珍贵的是看不见的精神火种。我们这代人的‘塞罕坝’,或许不在荒漠之上,但一定在需要我们奋斗的每一个岗位上。”
编辑:张钊瑄
初审:董经 孙煜潇
终审:王建阳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传统射艺进课堂,青春实践传文化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参观革命文物展,开展红色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