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走进衡水博物馆 探寻湖城文脉传承之路

发布日期:2025-08-02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感悟地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传承的责任感,81日,我院“国学小课堂”实践队来到衡水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触摸历史脉络,传承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参观展览、聆听讲解、参与互动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衡水地区的历史变迁、文化底蕴与民俗风情。

溯流而上:在文物中解码千年历史

衡水博物馆内,一件件静静陈列的文物,如同打开历史的钥匙,向队员们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从唐宋的瓷器到明清的书画,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印记,串联起衡水地区数千年的文明轨迹。

在“衡水古代史”展区,队员们驻足于一组汉代陶俑前。这些陶俑造型生动,有农夫、侍从、乐伎等不同身份,服饰细节清晰可辨。讲解员介绍,这组陶俑的出土,为研究汉代衡水地区的社会结构、生活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从中能窥见当时农业生产的繁荣与市井生活的热闹。

转过展柜,一方明代的古砚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砚台材质温润,雕刻着荷花图案,线条流畅雅致。“衡水在明清时期文风鼎盛,文人墨客辈出,这方砚台正是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讲解员的话语让队员们意识到,文物不仅是冰冷的器物,更是鲜活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无声地记录着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时而俯身观察文物的细节,时而认真记录讲解内容。大家纷纷表示,通过与文物的“对话”,原本停留在书本上的历史变得立体可感,对衡水地区的发展脉络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浸润其间:在民俗中感受烟火气

如果说历史文物展现了衡水的“古”,那么民俗文化则彰显了这片土地的“活”。在博物馆的“民俗风情”展区,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衡水民俗画卷。

展区内还原了旧时衡水的市井场景:青砖灰瓦的店铺招牌林立,有酿酒坊、布庄、糕点铺等,货架上摆放着仿制的传统商品;街角的皮影戏舞台上,艺人正在演示皮影操作,灯光下,皮影人物灵活舞动,配合着悠扬的唱腔,引得队员们驻足观看。

“衡水皮影戏是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其唱腔独特,影人制作精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讲解员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过去每逢节庆,村里都会搭起戏台唱皮影,这是家家户户最热闹的时刻。”队员们认真观察影人的雕刻手法,感受着传统艺术中蕴含的匠心与智慧。

在“非遗手工艺”展示区,衡水内画、武强年画等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通过实物与影像结合的方式呈现。内画艺人用特制的细笔在鼻烟壶内壁作画,笔下的山水、花鸟栩栩如生;年画作坊里,传统的木版印刷工艺被完整还原,色彩鲜艳的年画图案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薪火相传:在实践中厚植文化担当

参观接近尾声时,队员们参与了博物馆组织的“文化传承”互动体验活动。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大家尝试制作简单的武强年画。铺好宣纸,蘸取颜料,用特制的木版轻轻一压,一幅寓意吉祥的年画便初具雏形。虽然手法略显生涩,但队员们都做得格外认真。

活动中,队员们还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了解到博物馆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定期举办非遗展览、开展进校园活动、组织传承人培训……这些举措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衡水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此次博物馆之行,不仅是一次历史与文化的学习之旅,更是一次精神与责任的感悟之旅。希望队员们能将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行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传播衡水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

编辑:金渝涓

初审:闫浩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健康知识宣讲实践:以专业行动传递科...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追随红色足迹,弘扬红色文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