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通过实地探访、沉浸式学习,让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的璀璨成就,深化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增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责任感。我院“黄河文明探源考古调研实践团”于2025年7月13日、7月14日先后走进三门峡博物馆与庙底沟遗址公园,开展以“探寻黄河文明根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三门峡博物馆:纵观黄河明珠的历史长卷
7月13日,实践队员来到三门峡博物馆。这座综合性博物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通过“远古文明”“三代华章”“秦汉雄风”“唐宋神韵”“近代风云”等展区,系统展示了三门峡地区从远古到近代的历史变迁,凸显了其作为“黄河明珠”的地理与文化枢纽地位。
在“远古文明”展区,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复制品与其他仰韶文化遗址文物共同陈列,形成了完整的文化序列。讲解员对比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陶器造型与纹饰,帮助实践队员理解庙底沟文化在仰韶文化发展中的承前启后作用。而在“三代华章”展区,西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庄重典雅,其上的铭文记载着古代邦国的历史,让大家对三门峡地区在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让实践队员印象深刻的是“治黄史话”专题展。通过实物、图片与多媒体演示,展览生动再现了历代劳动人民治理黄河、利用黄河的智慧与实践。从古代的堤防工程到现代的三门峡水利枢纽,一幅幅画面串联起人类与黄河和谐共生的历史,也让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黄河宁,天下平”的深刻内涵。
二、庙底沟遗址:解码仰韶文化的“活化石”
7月14日上午9时,实践队员们抵达庙底沟遗址公园。庙底沟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仰韶文化中期的典型代表,距今约5900—5300年,因首次发现并确立“庙底沟类型”而闻名,其出土的彩陶纹饰、聚落布局等,为研究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关键实证。
在遗址公园的考古体验区,实践队员们戴上手套,在专业讲解员的指导下尝试“模拟考古”——用小刷子轻轻拂去“探方”中的浮土,小心翼翼地将仿制的彩陶碎片从沙土中取出。“原来每一件文物的出土都需要如此精细的操作,考古工作者不仅要有耐心,更要有对历史的敬畏心。”实践队员感慨道。通过亲手参与,实践队员直观感受到了考古工作的艰辛与意义。
随后,在遗址博物馆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静静陈列:绘有花瓣纹、鸟纹的彩陶盆线条流畅、色彩明快,展现出先民高超的艺术水准;磨制精细的石斧、骨针则见证了原始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讲解员介绍,庙底沟文化的彩陶工艺曾广泛影响周边地区,形成了“彩陶之路”,是早期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重要标志。实践队员认真聆听,不时驻足记录,在光影流转间,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与远古先民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三、实践感悟:以青春之力,承文化之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此次庙底沟遗址公园与三门峡博物馆之行,不仅让实践队员感受到了黄河文明的厚重与璀璨,更激发了大家传承文化、继往开来的使命感。作为新时代青年,唯有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未来,“黄河文明探源考古调研实践团”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持续开展文化传承活动,用青年的视角讲述历史故事,用实际行动守护文明根脉,让古老的黄河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编辑:周雅妹 刘宇
初审:王建阳 孙煜潇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科技赋能黄河文明:庙底沟博物馆让六...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红萼讲解承薪火,青春之声传文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