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我院“红色宣讲团”社会实践队走进洛阳博物馆,开展“探寻古都记忆,传承文化根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馆藏文物、聆听历史讲解、开展文化研讨等形式,队员们近距离触摸河洛文明的历史印记,深入感悟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底蕴,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实践经验。
漫步通史展厅 纵览古都千年变迁
踏入洛阳博物馆主展馆,实践队员们首先走进通史展厅。从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到隋唐盛世的唐三彩,从秦汉的瓦当陶俑到宋元的瓷器书画,一件件文物串联起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长卷。
在夏代二里头文化展区,队员们驻足于一件绿松石龙形器复制品前。这件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文物原件,以2000余片绿松石精心拼嵌而成,龙身曲伏有致,鳞片排列整齐,展现出先民精湛的工艺水平与原始信仰。“这件文物不仅是工艺美术的杰作,更印证了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礼仪文明。” 讲解员的介绍让队员们对夏代礼乐制度有了直观认识。队员们一边仔细观察文物细节,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关键信息,不时就器物用途、纹饰含义展开小声讨论。
商周展区的青铜礼器群尤为引人注目。一件饕餮纹铜鼎造型庄重,腹部纹饰线条流畅,三足粗壮稳健,虽历经三千年风雨,仍难掩其威严气势。其中一名实践队队员拿出卷尺,小心测量鼎的口径与高度,“这样的体量在同时期青铜器中较为罕见,足以说明当时洛阳地区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 她的观察引发了周围队员对商周时期社会等级制度的讨论。
从秦汉的统一气象到魏晋的风度流转,从隋唐的盛世华章到宋元的市井风情,队员们在展厅中缓步前行,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当看到唐代洛阳城平面图与现代城市地图的对比展板时,实践队队员感慨道:“从紫微城到如今的洛阳城,城市格局虽变,但文化基因始终未断。” 这种跨越千年的文化延续性,让队员们对“古都”的内涵有了更深理解。
细品生肖俑群 解码古人精神世界
在专题展厅,一组唐代十二生肖俑引发了实践队员的重点关注。这组陶俑包括马、蛇、龙等造型,均为立姿,身着宽袖长袍,头戴冠帽,面部分别雕刻有对应生肖的动物特征,既有兽首人身的奇幻色彩,又不失盛唐服饰的雍容气度。
队员们围站在展柜前,仔细观察每件俑的细节。龙俑龙首微抬,双目圆睁,龙须飘逸,前爪紧握,仿佛正蓄势腾飞,周身釉色以青黄为主,釉面光滑莹润,可见唐代三彩釉技术的精湛;蛇俑则头部微探,身体直立,袍服线条流畅,釉色以绿、白、褐三色交融,展现出细腻的层次感;马俑面部饱满,双耳竖起,嘴角微扬,仿佛带着温和的笑意,服饰上的宝相花纹饰清晰可辨,体现出唐代对西域文化的吸收融合。
“十二生肖俑在唐代墓葬中较为常见,既反映了古人对时间循环的认知,也寄托了对逝者的祝福。” 博物馆社教部工作人员张老师向队员们介绍,“洛阳出土的这组生肖俑,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是研究唐代丧葬制度、生肖文化与制陶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队员们一边聆听讲解,一边用相机记录俑的姿态与纹饰,计划后续结合专业知识,深入研究生肖文化在不同朝代的演变轨迹。
实践队员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蛇俑袍服上的针脚纹路:“这些服饰细节与敦煌壁画中的唐代服饰高度吻合,说明当时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互动研习传承 让历史文脉活起来
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不仅专注于文物本身,更积极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展开互动交流。在数字化展区,队员们体验了“虚拟修复” 技术,通过操作电子屏,尝试拼接破碎的陶俑碎片。“看似简单的拼接,实则需要对文物的原始形态、纹饰走向有精准把握,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易。”一名实践队队员说。
针对如何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这一话题,队员们与讲解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提出,可通过拍摄短视频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设计文创产品还原文物元素、开展“博物馆进校园”宣讲等方式,拉近青少年与历史文化的距离。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这些建议表示认可,并邀请队员们后续参与馆内的志愿讲解活动。
参观接近尾声时,实践队在博物馆庭院内开展了小型研讨。队员们纷纷分享收获:“洛阳博物馆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不仅承载着古代的工艺与审美,更记录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成长。”“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有责任把这些历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此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在触摸历史中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家表示,将以此次参观为契机,整理所见所感形成科普文章,通过校园公众号、社区宣讲等渠道传播洛阳历史文化,为推动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张钊瑄
初审:董经 孙煜潇
终审:王建阳
上一条:我院“助学·筑梦·铸人”青年志愿服务队入选2025年“学...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志愿访乡企,青春悟成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