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遗址公园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依托仰韶村遗址而建,遗址馆内陈列大量彩陶、石器、骨器等文物,实证了距今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史前文明发展脉络。为深入挖掘仰韶文化与黄河文明的深层关联,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价值转化,我院 “黄河文明探源考古调研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20日奔赴三门峡市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考察遗址分布、文物特征及地层关系,结合黄河中下游的地理环境,分析仰韶文化在农业、制陶、聚落形态等方面的成就,揭示其作为黄河文明核心源头的历史地位。提出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早期定居农业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彩陶技艺、聚落布局及祭祀遗存,反映了先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组织的初步形成,为后世华夏文明奠定了物质与文化基础。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其流域的早期文化发展具有连续性和多样性。仰韶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代表性文化,与黄河的生态资源密不可分。 从农业起源方面来看,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粟、黍碳化颗粒,证明黄河流域是我国旱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推动了人口增长与社会分工;从制陶技术方面来看,彩陶的广泛分布体现了手工业的专业化,其纹饰与黄河自然景观(如水流、鱼纹)的关联性,反映了先民的审美与信仰;从聚落演变方面来看,从半地穴式房屋到大型环壕聚落,仰韶文化的社会结构逐渐复杂化,与黄河水系的资源供给能力直接相关。同时,仰韶文化的扩散路径与黄河流域的地理扩张高度吻合,其影响范围东至豫东,西达甘青,北抵河套,南接江汉,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互动的雏形。
本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史前文明的深入探索,更是一场连接古今的文化寻根之旅。实践团成员走进河南仰韶文化遗址,近距离触摸中华文明的源头,感受黄河母亲河孕育的灿烂文化。
而此次调研的成功,离不开学校的鼎力支持和指导老师的专业引领。实践团成员们充分发挥跨学科优势,结合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等专业知识,对仰韶文化的物质遗存、社会结构、农业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并深入探讨了其在黄河文明体系中的奠基性作用。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仰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次社会实践的调研以仰韶文化遗址为基点,系统阐释了黄河文明的早期形态及其历史意义。不仅填补了仰韶文化在区域文明比较中的空白,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文化依据。
展望未来,实践团成员们将继续深化对黄河文明的研究,探索更多史前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并尝试利用数字化技术、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实践团成员们也期待未来能与更多文博机构合作,开展更广泛的实践调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学术历练,更是一次文化觉醒,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黄河文明的精神将继续滋养中华民族,而实践团中的每一位成员也希望成为这一伟大文明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编辑:张钊瑄
初审:夏金金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赴嘉祥县图书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传承民族精神,延续红色血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