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除尘清旧架,归书亮新廊

发布日期:2025-08-20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深化社区治理与教育服务融合实践,扎实推进服务基层治理工作,助力公共服务提升与和谐社区建设,819日,我院“青衿之志,微光筑城”计划实践队走进山东省济南市图书馆,开展社会实践聚焦馆藏旧书规范整理与读者归还图书高效流转两大核心服务环节,用细致劳动保障图书馆高效运转。

位于图书馆负一层的储备书库中,八千余册出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文献长期处于低流通状态。这些承载着城市文化记忆的书籍,因年代久远、积尘严重,既占据着珍贵空间资源,也难以服务当代读者需求。实践队员的首要任务即协助完成这批文献的系统化整理与迁移。

每日开馆前,队员们便身着统一工作服,佩戴防护装备进入恒温恒湿的书库环境。两人协同作业小组各司其职:一人在三层梯架上操作手持吸尘器清洁钢制书架隔板,另一人则对每本书进行基础养护——用超纤软布顺着书脊纹理单向擦拭,重点清理书口处沉积的絮状尘絮。

文献打包采用标准化工作流程。三人操作小组在专用工作台铺设加厚牛皮纸,将五十本书按书脊严格对齐平铺其上。捆绑工序中纵向设置两道尼龙绳固定书堆首尾,横向以交叉绳结加固中部,形成稳固的""字形结构。每包外侧悬挂的防水标签详细标注分类编号、出版年限及数量信息,确保转运后可追溯、易查询。使用图书馆专用运输设备,团队协作推动载重三百公斤的平板车,沿预设安全路线将图书分批运至中转区,最终实现六百三十捆书籍的安全转移与有序存放。整个迁移过程中未出现一例文献损坏,为馆藏空间优化提供了有效支持。

暑期高峰期的图书馆日均接收读者归还图书达四千五百余册。实践队员作为流通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深度参与"接收—消毒—分拣—归架"的完整服务链条,保障图书流通效率。

服务台接收窗口每日处理海量图书流转。队员们在接收读者归还书籍时,除基础数量清点外,承担三项关键识别职责:封面撕裂的文献移交专业修复室;书页存有污渍或水痕的图书送往消毒间进行特别处理;发现图书内夹带的证件、票据等私人物品时,及时转送失物招领处。完成初步处理的图书立即进入消杀环节,全自动书本杀菌设备通过紫外线与臭氧双重作用,单批次可完成八十册图书的彻底消毒,每日高效运行三十余批次,确保每本流通书籍符合卫生标准。

分拣中心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整体服务效能。在十二条分流传送带前,十名队员通过三级识别系统快速处置图书流:观察红绿黄三色标签实现初步区分,继而快速核对索书号首字母确认分区归属,最终按类别投递至对应转运车。通过优化操作流程,队员们将初始每分钟五册的分拣速度提升至十二册,在日均五千册的处理量压力下,保障了两小时内完成图书流转的时效要求。

图书归位环节体现着服务的精确度。负责各主题阅览区的队员在长期实践中熟悉馆藏布局:文学借阅室中,I类小说准确分布于西南区四列书架;科技文献区TP类书籍整齐排列于中央通道两侧;儿童阅览区绘本专架采用低矮斜面设计。当遇到索书号模糊的疑难书籍时,队员们借助图书馆移动终端扫描信息二维码,准确定位至具体架位。服务数据显示,通过实践队员的服务补充,各阅览区错架率下降26%,读者平均寻书时间缩短三分之一,有效提升了服务体验的满意度。

在为期三天的连续工作中,实践队累计顺利完成还书处置任务。图书馆服务日志记录显示,实践期间文献流通效率提升35%,书架空间利用率增长18%,基础服务水平获得切实提升。

通过亲身参与图书馆基础运行,这批年轻学子深刻理解了文化服务的核心价值——那些在除尘工序中掸落的灰絮,是城市记忆的实体见证;在归架路线上往复的足迹,是知识传播的必要路径。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着守护文明的承诺,用实际行动证明:服务精神的本质,在于使每个读者都能便捷触及知识,令每本文献都能物尽其用。这份实践收获,终将成为他们回馈社会的最初刻度。

编辑:金渝涓

初审:闫浩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血色宫墙映初心 —— 潍坊市玉清宫战...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观台儿庄馆,忆烽火当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