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是凝固的历史,它以缄默无声的坚守向世人诉说着历史渊流。一方青黑色的石碑庄严肃穆,其背后往往承载着无数先辈的血泪。壬寅虎年,我院“一方见地”实践团队队员来到泰西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前,品味石碑所见证的无言历史,感悟抗战先辈的艰辛付出,传承红色文化。
泰西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位于泰安市肥城市龙山路路东段路南,与龙山塔隔路相望,是为纪念泰西地区军民勇于抗日的壮举而建。碑体厚重大方,碑身高耸,碑高共二十八米,矗立在肥城市龙山一带。石碑与自然地势相依,碑身四周卧石丛生,绿树盎然。
经过实践队队员的细致观察,查阅资料,可知石碑整体坐落在重叠台基上,基座由白色的花岗岩剁斧石组成。基座之上的碑身大致呈棱柱形。碑身下部东西北面的三块大型浮雕展现了泰西人民武装起来反抗侵略者的英勇事迹以及军民鱼水情的故事。“一方见地”实践团队队员通过仔细观察浮雕上展现的人物故事,深刻体会到了泰西地区的近代历史尤其是在抗日年代的艰难岁月里先辈们仍坚持抗战的历史事迹。碑身南部碑文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泰西军民峥嵘抗战岁月。“一方见地”实践团队队员释读了此段碑文,并且结合肥城市地方志资料,将泰西一带的抗日史料大致梳理,对泰西地区人民武装抗日的历史史实有了全方面的认识。
“一方见地”实践团队在实践过程中收获颇多。泰西地区东依泰山,西跨黄河,南接济宁,北至济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关键之地。一九三九年,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我国的抗日战争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泰西共产党员以及社会各界的仁人志士,在山东省委的指示下,于一九三九年首先在夏张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此后不久,肥城等地数支队伍汇聚起来,成为了抗日武装的重要力量。抗日先辈们的为了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一方见地”实践团队的队员。队员们在对泰西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的参观调查中,不仅仅认识了一方历史,还深深地被拥有荡气回肠的牺牲、奉献精神的先辈们所感动。
习近平主席说过“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褪色。”具有红色底蕴的历史遗迹应当发挥好其传承历史的作用,履行好教育职能,赓续精神风骨,传承红色基因。此次实践活动,“一方见地”实践团队队员不仅了解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泰西地区的抗日武装历史,而且更是将爱国主义铭记于心,践之于行。
(材料由我院“一方见地”实践团队提供)
编辑:李彤
审核:刘润欣
上一条:【寒假社会实践专题】感悟异地年俗,沿袭华夏传承 下一条:【寒假社会实践专题】泰山岱庙春节特色民俗祈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