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我院“春节礼俗调研小队”团队成员于浙江省绍兴市,通过实地走访和采访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当地春节礼俗进行研究,感悟春节文化魅力。
实践队员来到当地居民家中,通过老一代人的口述了解到,在绍兴,一跨入农历十二月,家家户户就忙着准备过年,买酒、春糕、裹粽、掸尘、杀鸡宰鹅、买鱼买肉、送灶神、请菩萨,进行“祝福”活动。绍兴民间的祝福大典,俗称“请大菩萨”,起始于元朝。大菩萨神祃纸上印有“南朝圣众”四字,相传南朝是指已沦亡的南宋王朝,圣众就是为抗元殉国的忠烈。由于蒙古贵族对汉人统治十分严苛,汉族人民为怀念故国和献身的忠烈,不得不采取隐喻的方法,创造了“南朝圣众”神像,大家来进行爱国的纪念活动,公开的说法是一年一度请祚福之神,求神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家户户吉祥如意,这就是当初“请大菩萨”创意的由来。后来相沿成习,成为一年一度的祭祝大典。
其中最重要的的时间便是小年夜,也就是廿三夜请灶司菩萨。实践队员了解到当地的廿三夜与北方大不相同,北方的传统节日吃食都离不开饺子,而当地则是吃汤圆,汤圆也是祭祀时必不可少的一个食物。在廿三夜,家家户户要祭送灶司菩萨,因为在绍兴,灶司菩萨是掌管一家之神。灶司菩萨是吃素的,送灶司菩萨上天不需要鸡鸭鱼肉这类荤腥,只要几样素菜或水果即可。当地居民会在这一天挑点好些的素菜,总共供奉六碗,再用茶盅盛三盅饭,放在灶司菩萨神台前面。茶盅里的饭是刚煮出的新米饭,因此老人会在下午三点左右就开始着手准备蒸煮米饭,便开始备置素菜,米饭还被团成圆圆的饭团。然后则需要点上一对蜡烛,点上香。最后需要全家人轮流拜,然后过一段时间后,再焚烧由信奉佛教的专业人士念的 “荷花缸”,外加“金刚经和太保”,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种纸钱,这样请灶司菩萨才算顺利完成。
廿三夜结束之后便是等待除夕夜了,在绍兴也叫做三十年夜。在绍兴传统的习俗里,吃年夜饭称作“分岁”,这是一年中最后的一餐晚饭。不过在吃年夜饭之前还需要祭祖。祭祖就是请祖宗回家吃饭,这个过程要慢,祭的时间要长,准备的酒食要丰富,酒要斟三次,最后还需要在桌帷前火化给祖宗的纸钱,这样请祖宗的仪式才算正式结束了。接着就是吃年夜饭了。这是一年中所备饭菜最为丰盛的一餐,有谚语云“年三十夜的吃,正月初一的穿”。年夜饭是合家团聚欢宴,一般不邀客。羁旅他乡的游子,都需要在这一天晚上之前,设法回家团圆,万一有个别亲人因故外出未归,桌席上仍需要摆放其碗筷,以示团圆和思念。当然菜肴也是很有讲究的,如鱼是必不可少的,取意“年年有余”;有咸菜、黄头芽、千张等蔬菜烧的“八宝菜”;年糕,年年高意;苹果,平平安安。在绍兴,小孩是不能吃鸡爪、鸡头、鸡翅膀的,说是吃了这些东西就读不好书了。菜肴不得少于10碗,且务必成双,取“十全福寿”之意等等。
在华夏文化的传承中,天地才是华夏百姓的神,所以炎黄子孙敬天祭祖。绍兴祝福具有祭祀对象特殊、普及面广、有关故事流传广泛、传承影响深远等特征,鲁迅的小说《祝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绍兴隆重的的祝福大典。绍兴祝福这一民间习俗,对于民俗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绍兴民间仍较好地传承了“祝福”这一民俗,但由于种种原因,祝福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需要保护和宣传,以便促进更好的传承。祝福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充斥着绍兴的年,也构成独属于它的魅力。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类似的祭祀活动,这些活动都带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春节礼俗调研小队”根据自身条件,并在确保活动安全的情况下仍会积极地探寻各地的春节礼俗,了解当地春节文化的魅力,感悟中国年独特的风情。
图为当地居民祭拜灶司菩萨
图为当地居民吃团圆饭
图为当地居民挂红灯笼
(素材由我院“春节礼俗调研小队”提供)
编辑:杜雨泽
审核:刘润欣
上一条:【寒假社会实践专题】潍河污染与治理现状 下一条:【寒假社会实践专题】品缄默历史,感红色底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