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对文化的了解,让文化火种继续传承,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史小课堂”社会实践队于2024年7月20—7月24日在山东省临沂市南村社区开展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如同一条悠长的河流,滋养着民族的精神世界。此次社会实践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邀请民间老艺人进行互动交流;第二部分则是有队员们动手体验并学习优秀传统民间技艺,如拓织锦、编织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珍贵的传统技艺和文化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为了更好地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担,在正式开展社会实践之前,实践队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队员们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和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系,对即将探访的传统织锦、编织技艺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此外,团队还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方案,包括技艺学习、文化宣传和社区互动等,旨在全方位地体验和传播传统艺术。
拜访民间老手艺人,体会技艺传承之艰
实践之初,实践队员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走访民间老手艺人的家。最令实践队员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从事传统手工编织的老手艺人——张师傅。他在一间简陋工作室内,默默守护着一门濒临失传的手艺。张师傅表示,尽管已年过七旬,但他依旧坚守在这个行业的最前线,希望能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无疑,他们既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
在走访过程中,张师傅展示了他精湛的编织技艺,每一道工序都透露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他向实践队员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编织技法:编织、包缠、钉串、盘结等。同时,在交谈中队员们还了解到:棒针和钩针是编织的主要工具,使用棒针可以编织较大而且厚重的织物,而使用钩针则可以编织细腻精美的织物。但是像张师傅这样的手艺人,无论棒针还是钩针都可以织出精美的作品。
在张师傅简单的教授后,实践队员纷纷进行了尝试。张师傅一一进行表扬点评,通过亲手实践,实践队员深刻地意识到这看起来简单的技艺若想学精也并不是一件易事。在走访结束之后,实践队员将拍摄的张师傅的教学视频上传网络,成功吸引了一批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编织技艺,扩大了影响力。
切身体验传统技艺,坚定弘扬文化之志
如何守住人民的心?《周易》中有这样一句话:“观乎人文,以化成天。”在实践活动的第二阶段,实践队员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首先参观了当地的织锦作坊。
在这里,他们亲眼见证了从选丝、染色到编织的全过程,老手艺人先将棉条接向快速转动的线锭子,棉条自动加捻成线,然后将纺线放进染液中,搅动并加热至沸腾,使其着色,接着把染好的纺线在浆糊中搓揉后,穿晾起来,扽至干透然后经过经线、闯杼、刷线、掏缯、吊机子、织布等六步工艺才最终完成。每一步都透露出匠人对细节的苛求和对品质的坚持。队员们不仅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瞬间,还亲自动手尝试了织锦的过程,虽然手法生疏,但这份体验让他们对传统工艺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老艺人们也耐心指导,从最基础的编织技巧教起,每一个结的打法、每一种图案的设计都有其独特的讲究。
创新文化传承方式,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门濒临失传的艺术,实践团队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制作了微电影和图文并茂的展览,展示织锦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以及文化意义。他们还在当地学校、社区举办相关讲座活动,邀请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来校授课,同时搭建线上平台,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通过网络学习传统技艺,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我们每个人血肉灵魂中的。在未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史小课堂”暑期社会实践队将继续进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线上讲座、下乡实践等多种形式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并不断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形式和内容,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审核:刘贤贤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专题】曲园学子三下乡:绘梦童心之旅,...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专题】曲园学子三下乡:深入社区课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