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实践研学访瓷韵:烟台博物馆里的千年技艺课堂

发布日期:2025-07-12    作者:     来源:     点击:

近距离凝视古代瓷器的釉色流光,细品岁月在瓷面上晕染的温润风华,更深入地解码那些凝结在胎釉之间的非遗技艺密码,触摸千年匠心沉淀的文化脉络7月11日,我院“循声觅道,赓续文脉”实践队走进烟台博物馆“瓷画拾贝”展区,与一件件古瓷珍品对话。当指尖轻触展柜玻璃,看着光影中流转的釉色与纹饰,那些课本里的“宋代青瓷”“明代青花”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凝结着千年匠艺与生活智慧的立体传承。其中,宋代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碗与明代嘉靖青花鱼藻纹罐,让实践队员读懂了“技以载道”的深意。

展柜中静静躺着的宋代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碗,是第一眼就让人驻足的“雅物”。碗口径16厘米,敞口、斜腹、圈足,胎质呈浅灰色,细密坚致。最惊艳的是它的釉色——如秋晨薄雾中的远山,青中带黄,温润如玉,釉面布满细密的冰裂纹,在灯光下若隐若现。碗内壁刻满缠枝牡丹,花瓣层层叠叠,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舒展盛开,枝蔓间还藏着细碎的叶片,纹路虽被釉色覆盖,却在光线折射时透出微妙的起伏。

“耀州窑的刻花是出了名的‘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名片上写道,这门技艺讲究“刻一刀、划一刀”:先以斜刀深切入胎,刻出花瓣的立体轮廓,再用细刀轻划叶脉,让纹饰既有浮雕般的层次感,又不失线条的流畅。实践队员凑近细看,果然发现花瓣边缘有清晰的刀痕角度,刀锋凌厉却不生硬,仿佛能想象出匠人俯身运刀时,既要控制力度避免胎体碎裂,又要拿捏角度让纹饰与釉色完美融合的专注。更让实践队员惊叹的是它的橄榄青釉”工艺。耀州窑工匠通过调整釉料氧化铁的含量,在1300℃高温下烧制出这种独特的青黄色调,釉层厚而不流,薄而不透,恰好能让刻花纹饰在釉下若隐若现。让实践队员明白:所谓“宋代美学”,正是藏在这样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里。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正透过玻璃幕墙洒在展厅入口的“瓷艺传承”标语上。这次实践让实践队员明白,那些沉默的古瓷,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活着的技艺教材。从宋代耀州窑的刀锋釉色,到明代青花的钴料画笔,每一道纹饰、每一寸釉色里,都藏着古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不必亲手制瓷,但读懂这些技艺背后的专注与匠心,正是传承文化最好的开始。这堂“千年技艺课”,远比课本更生动,也更沉重——因为它让我真切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从来都在我们的注视与感悟里。



编辑:王润欣

初审:夏金金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曲园学子深耕桃文化博物馆:以青春视...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都江研学探秘,治水溯源寻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