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都江研学探秘,治水溯源寻根

发布日期:2025-07-12    作者:     来源:     点击:

研究水利文化,既是解码古人“顺势而为”的治水智慧,为现代水利提供历史镜鉴;也能挖掘“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助力可持续发展。更能激活文化基因,让青年在传承中理解“治水兴邦”内涵,凝聚守护山河的精神力量。7月11日,我儒家文化齐鲁行”实践队奔赴四川成都都江堰,开展以“传承水利文化,守护生态家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鱼嘴分水、飞沙堰排沙等工程细节,走访二王庙、研学水利博物馆,实践队深度触摸治水文化根脉,使“利民为本、久久为功”的精神在青春体验中完成代际传递。

亲探古堰 解析治水

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实践队首站来到都江堰水利枢纽,江风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实践队员们即刻投入考察:有人俯身贴近鱼嘴分水堤,手指沿着堤岸边缘比划水流分岔的角度,观察岷江如何被“四六分洪”的巧思驯服;有人蹲在飞沙堰旁,掬起一捧江水,感受水流冲击掌心的力度,试图理解“二八排沙”的物理玄机;还有人在宝瓶口仰头丈量峭壁上的引水痕迹,耳畔讲解员还原“凿岩穿江”的历史场景时,指尖不自觉地触碰崖壁上的凿痕。课本里乘势利导四个字,在这里变成了可见可触的水流、石块和轨迹。实地考察让抽象的水利知识“具象化”,也为后续的文化溯源打下了直观认知的基础。

展馆研学 解码水史

带着实地考察的直观感受,实践队走进都江堰水利博物馆。刚入馆,汉代“石犀”文物便吸引了众人目光——队员们踮脚凝视石犀背部的水波纹路,有人拿出笔记本拓画纹样,有人用手机拍下细节比对之前在鱼嘴看到的水流形态,试图从文物中找到与水利工程的关联。在“历代修缮”展区,临摹清光绪年间《都江堰岁修图》,记录“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准则。博物馆是水利文化的基因库,每一件展品都串联着历史与科技的密码。讲解员指出,研学过程中,队员们从“被动聆听”转为“主动解码”,对水利文化的认知从“单点”拓展到“系统”。

庙内寻踪 体悟水魂

离开博物馆,实践队拾级而上二王庙。檐角铜铃摇曳,古柏荫翳石阶,队员们沿着“堰功道”缓步前行:在李冰父子雕像前,实践队员拿出宣纸和墨块,小心翼翼地拓下基座上“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诀,墨汁晕染间,仿佛听见历代治水者口耳相传的叮嘱;转至后殿,队员们见到正在整理碑刻的管理人员,主动上前请教“川西锁钥”碑的历史,还接过软尺测量碑刻尺寸,记录下碑文磨损的程度,计划后续整理成“古迹保护小贴士”。庙内“治水三字经”展板前,队员们齐声朗读“遵旧制,循古训,重科学,创文明”,声音在古庙里回荡,让“利民为本”的精神在朗朗声中更显厚重。实践队员收起拓片时说,这里的一碑一木,都让治水精神从文字变成了可触摸的力量。

青春感悟 传承文化

为期日的实践活动中,队员们在调研中思考,在观察中成长。实践队负责人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学习古人的智慧,更要肩负起传承文化、保护生态的责任,让千年水利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我儒家文化齐鲁行”实践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向更多人传播都江堰的故事,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队员们对水利文化的认知,也为高校学子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地方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关注传统文化、投身社会调研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王润欣

初审:董经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实践研学访瓷韵:烟台博物馆里的千年...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溯源儒学根脉,淬炼青春担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