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国学小课堂”社会实践队于7月16日走进潍坊风筝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传承非遗文化,体悟风筝魅力”为主题的实践学习活动。作为“世界风筝都”的文化地标,潍坊风筝博物馆承载着千年风筝文化的历史记忆,也见证着传统技艺在当代的创新发展。通过实地参观、技艺体验、文化交流等丰富形式,大家深入了解了风筝从远古起源到现代发展的完整脉络,亲身感受了这项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更在实践中体悟到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意义。
追溯千年源流,在历史长河中触摸风筝文化根脉
走进潍坊风筝博物馆,一座高达9米的龙头蜈蚣风筝模型映入眼帘,五彩斑斓的翅膀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正要乘风而起,瞬间将大家带入了风筝的奇幻世界。博物馆内,“源流厅”通过详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和生动的场景复原,系统展现了风筝从起源到发展的漫长历程,让参观者在时光穿梭中触摸文化根脉。
讲解员介绍,风筝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由墨子“削木为鸢,三年而成”,后经鲁班改进材质,用竹子制作“木鹊”,成为风筝的雏形。汉代以后,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鸢逐渐取代了木鸢,成为民间广泛流传的玩具。在唐代,风筝融入了节庆文化,清明放风筝成为习俗;宋代时,风筝制作技艺日趋成熟,出现了“百鸟朝凤”“蝴蝶穿花”等精美样式;明清时期,潍坊风筝凭借精湛的工艺声名远播,成为贡品走进宫廷。展柜中,一件清代“沙燕风筝”文物尤为引人注目,其线条流畅、色彩明快,翅膀上绘制的牡丹图案寓意富贵吉祥,虽历经百年风霜,仍能看出当年的精美工艺。
在“地域特色展区”,大家了解到潍坊风筝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风筝都”的核心载体,与当地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密不可分。潍坊地处渤海湾畔,四季多风,为风筝放飞提供了天然条件;而当地盛产的竹子质地坚韧、纤维细腻,成为制作风筝骨架的优质材料。
领略技艺之美,在匠心传承中感受非遗技艺精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潍坊风筝博物馆的“技艺厅”,大家近距离领略了潍坊风筝“扎、糊、绘、放”四大技艺的精湛魅力,见证了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坚守。展区内,几位民间艺人正在现场演示风筝制作过程,他们指尖翻飞,将一根根细竹条弯制成各种造型,用丝线巧妙绑扎,动作娴熟流畅,引来参观者阵阵赞叹。
“扎骨架是风筝制作的基础,讲究‘对称平衡、轻重适宜’,哪怕偏差一毫米,风筝都可能飞不起来。”非遗传承人王师傅一边演示竹条绑扎技艺,一边讲解其中的门道。他手中的竹条经过浸泡、烘烤、定型等多道工序处理,变得柔韧富有弹性,在他的巧手下,很快勾勒出一只蝴蝶风筝的骨架轮廓。旁边的展示区里,陈列着不同类型的风筝骨架,从平面结构到立体造型,每一件都展现了工匠们对力学原理的精准把握和对美学设计的独特理解。
除了静态展览,潍坊风筝博物馆还设有“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有机会亲身参与风筝制作,在实践中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队员们分组开展了风筝制作体验活动,从削竹条、扎骨架到糊纸张、绘图案,一步步完成属于自己的风筝作品。
“看似简单的骨架绑扎,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掌握力度,要么绑太紧竹条断裂,要么绑太松结构不稳。”第一次尝试制作风筝的小李感慨道。在王师傅的耐心指导下,他慢慢掌握了绑扎的技巧,将三根竹条固定成菱形骨架。随后,大家拿起画笔,在糊好的宣纸上绘制图案,有人选择传统的“沙燕”造型,有人尝试融入现代元素,绘制出卡通形象、风景图案等,原本空白的风筝面在大家的巧手下变得五彩斑斓。活动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大家互相交流经验,分享创意,在动手实践中加深了对风筝制作技艺的理解。
实践队队长在总结时表示,潍坊风筝的传承故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只有贴近生活、融入时代,才能永葆生机。未来,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技艺,参与文化传承,让非遗薪火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夕阳西下,大家带着亲手制作的风筝和满满的收获踏上归途。此次潍坊风筝博物馆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精神洗礼。通过追溯历史、体验技艺、感受创新,大家深刻认识到,每一项非遗技艺都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每一件传统手工艺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坚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这正是潍坊风筝文化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也为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生动范例。
编辑:张琪
初审:董经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小区环境清,居民心安宁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走进东营黄河文化馆 感悟黄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