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河文化,是触摸中华文明的根脉。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文化,它承载着五千年文明演进的密码,孕育了自强不息、团结治水的精神基因。7月16日,我校“儒家文化齐鲁行”实践队奔赴东营黄河文化馆,开展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在文物与数字间穿梭,以凝视对话历史、以互动解码文明,用青春笔触勾勒黄河文化传承的时代新篇。
文物凝视:触摸历史的温度
踏入展厅,实践队员们的脚步在西汉“雁鱼灯”前骤停。队员俯身凑近展柜,指尖轻轻触碰玻璃,目光在青铜纹路间游走,又微微侧头,试图从不同角度捕捉灯具的工艺细节。眉头微蹙,似乎在思索着这千年文物背后的故事。片刻后,她取出手机,定格雁衔鱼的生动造型,屏幕闪光与文物古意形成时空对话。巨幅黄河山水画作前,队员们仰首凝视,有人抬手比划山峦走势,有人闭眼聆听纪录片中的黄河涛声,笔尖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生态治理”“文明脉络”等关键词,将视觉与听觉体验转化为对黄河文化的深度认知。
数字互动:解锁文化的未来形态
方才在文物前积累的历史感知,在数字化展示区化作了更具活力的探索动力。面对触屏设备,实践队员指尖轻点“黄河治理”板块,虚拟治河场景随滑动手势缓缓展开。在三维河工筑堤画面中,实践队员快速切换场景,又突然长按放大细节,目光紧追虚拟水流,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模拟着水流的走向。VR体验时,队员们戴上设备,身体前倾、双手模拟搬运沙袋,随场景震动发出惊叹;AR扫描雁鱼灯时,举着设备的队员们紧盯屏幕,待3D模型浮现后,指尖轻点拆解结构,在互动中解锁文物的环保智慧,科技与历史的碰撞在指尖操作中迸发火花。
交流记录:以实践书写传承篇章
与文化馆工作人员交流时,实践队员们围坐成圈,笔记本摊开,笔尖翻飞。听到“数字化传播矩阵”,一位队员抬头与队友眼神交汇,点头示意。讨论“青年受众体验”时,队员们侧身交流,手势比划传播场景。一位队员说道:“我们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将黄河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内容进行传播,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另一位队员则补充道:“还可以开发一些黄河文化主题的游戏,让年轻人在娱乐中了解黄河文化。”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分工协作:有的拍摄展项,有的记录互动感受,有的整理讲解内容。休息区里,队员们围坐复盘,将数字化展示的技术逻辑与文化传播需求结合,探讨“如何让黄河文化在Z世代中‘破圈’”,笔尖与键盘的响动,是青春力量对文化传承的创新注解。
实践回响:青春赋能文化传承
实践队员们的动作从“观望”到“参与”,从“记录”到“思考”。“科技让文化‘活’了,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份活力穿透屏幕,抵达更多年轻人心中。”实践队员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路径,用青年的创新思维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动能,让黄河文化在数字浪潮中奔涌向前。
此次我校“儒家文化齐鲁行”实践队赴东营黄河文化馆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黄河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科技融合的传承模式,也为黄河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编辑:张琪
初审:董经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探秘风筝艺术殿堂:潍坊风筝博物馆实...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红色宣讲团”社会实践队考察山东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