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探秘国家海洋博物馆,厚植海洋安全意识

发布日期:2025-07-19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增强青年群体的海洋安全观念与爱国情怀,7月18日,我院“薪火相传”实践队的队员走进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通过参观展区、聆听讲解、走访游客等方式,探寻海洋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深化对海洋安全重要性的认知。

览馆内展品探海疆变迁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坐落于滨海新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被誉为“海上故宫”。实践队员们首先步入“远古海洋”展厅,巨大的蓝鲸骨架模型悬挂在穹顶,周围陈列着数亿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讲解员指着一块长约2米的直角石化石介绍:“这是4.5亿年前的海洋霸主化石,当时的华北地区还是一片古海洋。”实践队员们俯身观察化石表面的纹路,在展板上的古地理图中寻找如今中国海岸线的雏形,直观感受到海洋疆域的历史变迁。展厅出口处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我国海域面积示意图,标注着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范围,队员们纷纷驻足记录。

“近代海防”展区内,一组甲午海战的舰船模型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北洋水师“致远舰”的微缩模型旁,摆放着从沉船遗址打捞的炮弹残片和罗盘。讲解员指着一枚锈迹斑斑的炮弹说:“这是1894年黄海海战中使用的穿甲弹,当时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成为海防失利的重要原因。”展区墙壁上的时间轴清晰标注着从明代戚继光抗倭到近代海防建设的重大事件,实践队员们在“虎门销烟”场景复原前停留许久,玻璃展柜里的旧火炮炮身上,“巩固海疆”四个阴刻大字仍清晰可辨。

“深海探索”展厅,“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1模型矗立中央,透明驾驶舱内的模拟操控台吸引队员们上前体验。讲解员介绍,我国已实现7062米载人深潜,自主研发的“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可抵达10907米深海。展柜里陈列着从马里亚纳海沟带回的沉积物样本,旁边的视频展示着科研人员在科考船上作业的场景。实践队员们还注意到,展厅角落的互动屏上,实时显示着我国近海监测站传回的水温、盐度等数据,屏幕下方标注着“海洋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字样。

访参观游客听海疆心声

实践队员们在休息区随机采访了几位游客。来自本地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正拿着画笔,在速写本上临摹展柜里的海军舰艇模型,他对实践队员们说:“老师教过我们,大海是我们国家的一部分,这些军舰就是保护大海的‘卫士’,我长大也想当海军,守护我们的大海。” 陪同参观的班主任张老师补充道:“学校专门开设了海洋科普课,今天带学生来实地参观,就是想让他们通过这些实物和场景,更真切地明白海洋安全对国家的重要性,在心里种下守护蓝色国土的种子。”

“海洋安全”明青年使命

“极地探索”展区的雪龙号科考船模型前,围满了参观的孩子。实践队员们看到,模型旁的展柜里陈列着科考队员穿过的防寒服、冰镐和国旗,旁边的视频记录着2023年我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建设泰山站的过程。讲解员指着一幅南极科考站分布图说:“目前我国在南极有5个科考站,在北极有1个黄河站,这些都是维护国家极地权益的重要支点。”

“海洋安全”主题展厅内,实时播放着我国海警船巡航钓鱼岛的画面。展台上的红外夜视仪、水下机器人等现代海防设备,与近代海防武器形成鲜明对比。讲解员介绍:“从木质战船到现代化舰队,我国海防力量的发展,体现了捍卫海洋权益的坚定决心。”实践队员们在电子留言屏上写下参观感悟。

返程途中,实践队队长整理着实践队员们拍摄的300多张展品照片,其中既有明代海防图,也有当代深海探测器。实践队员们表示,将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海洋安全科普手册,在校园内开展宣讲。此次参观让抽象的海洋安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件、实物展品和现实场景,使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维护海洋安全不仅是国家的责任,更是每个青年应有的担当。

编辑:周雅妹

初审:董经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一漆承古韵,一扇连邻里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探访胶东革命纪念馆,传承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