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我院“史迹承魂,韶华拓路”社会实践队走进山东省烟台市胶东革命纪念馆,开展红色文化学习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探寻胶东革命足迹,感悟红色精神内核”为主题,通过实地研学,追溯胶东革命历史脉络,体悟革命先辈初心,践行青年传承使命。
踏入场馆,初探红色根脉
胶东革命纪念馆坐落于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主体建筑由近代历史建筑群改建而成,青砖灰瓦的民国风格与红色主题相映,既保留历史原貌,又彰显革命厚重感。实践队抵达时,馆前广场上“胶东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的纪念碑庄严肃穆,与入口处“胶东革命纪念馆”烫金匾额形成鲜明视觉焦点。
步入馆内,序厅中央的“胶东红色地图”浮雕墙率先映入眼帘,地图上标注着胶东地区重要革命遗址,配以“从苦难到辉煌---胶东革命历史陈列”主题展标。队员们在讲解员引导下,通过墙面的历史纪年表与开篇影像,初步了解胶东革命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整体脉络,目光掠过早期共产党人在胶东活动的珍贵照片,对这片土地上萌芽的红色火种产生强烈共鸣。
穿行展厅,追溯历史长卷
沿顺时针参观路线深入,展厅按历史阶段分为“救亡图存”“烽火胶东”“解放洪流”“精神永续”四个单元,每单元以标志性事件为节点展开。
“救亡图存”单元中,1935年“一一・四”暴动的相关文物尤为醒目:泛黄的暴动宣言手稿、参与者使用过的土制武器、记录暴动经过的油印小报,生动还原了胶东党组织早期斗争的艰难。转到“烽火胶东”单元,天福山起义的复原场景令人驻足---1938年,理琪等同志在此宣告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成立,展柜中陈列的起义时的军号、望远镜,与多媒体投影的起义影像形成联动,队员们仿佛置身那片誓师出征的热土。
“解放洪流”单元聚焦胶东军民支援全国解放的历史,墙上悬挂的百万支前民工名单、展柜中磨损的独轮车与军鞋,见证了“胶东子弟兵”从地方武装成长为华东野战军主力的历程。队员们在“地雷战”专题展区停留良久,这里陈列着不同型号的土制地雷、布雷工具,以及民兵自制的伪装器材,通过互动屏幕观看地雷战战术解析,深切体会胶东军民“把敌人拖进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的智慧与勇气。
驻足沉思,体悟精神内核
展厅中段的“胶东精神”主题展区,一组名为“信仰的力量”的雕塑群格外震撼:三位身着不同时期军装的战士昂首挺胸,背景是胶东地图与飘扬的党旗,底座刻有“忠诚坚定、不畏艰难、敢为人先、无私奉献”十六字胶东精神内涵。实践队成员围站雕塑前,凝视战士们坚毅的眼神,低声交流着感悟。
“看到天福山起义时先辈们用的步枪,才明白‘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背后是怎样的绝境求生。”“支前民工的账本上,每一笔粮食、布匹的记录,都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队员们结合展品分享思考,从“一一・四”暴动的悲壮到解放济南时的冲锋,从知识分子弃笔从戎到百姓毁家纾难,逐渐理解胶东精神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融入血脉的担当。
总结践行,延续红色薪火
参观尾声,实践队在馆内“初心墙”前集合,队长结合参观所见总结:“胶东革命纪念馆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从理琪烈士的绝笔信到地雷战的土办法,告诉我们革命胜利从不是偶然。”队员们表示,返校后将整理拍摄的300余张史料照片,制作“胶东革命故事”系列展板,并联合当地中小学开展“重走胶东红色路线”云研学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胶东革命的历史细节。
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触摸胶东革命的温度,在文物与史料中读懂初心使命。正如纪念馆出口处的题字“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实践队将带着这份感悟,让胶东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中持续传承。
编辑:周雅妹
初审:夏金金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探秘国家海洋博物馆,厚植海...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冀鲁豫 “和平之路”:秩序重建与民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