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冀鲁豫 “和平之路”:秩序重建与民心凝聚

发布日期:2025-07-19    作者:     来源:     点击:

曲阜师范大学七秩雅韵寻踪社会实践队怀着敬畏之心走进冀鲁豫纪念馆,在“和平之路”展区,通过史料、实物与场景复原,系统了解了边区在战后如何从动荡走向稳定,从疮痍迈向繁荣。这段和平建设的历史,为当代社会治理与精神传承提供了深刻启示。

秩序重建:从战时到和平的制度转型

展厅开篇以沙盘模型与文献资料,直观呈现战后边区面临的秩序重建难题:交通瘫痪、物资匮乏、治安隐患交织。而展柜中《冀鲁豫边区临时治安条例》与《恢复商业流通计划》揭示了政府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建立联合巡逻队维护治安,另一方面开放集市、修复铁路,推动商贸复苏。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人民调解委员会”档案,其记载了边区首创的民间纠纷调解机制,通过群众协商化解矛盾。成员小凝视这些文件感叹:“原来和平时期的秩序构建,同样需要智慧与创新的制度设计。”

民心工程:以民生凝聚社会共识

“民心凝聚”单元,一组组数据与实物诉说着边区政府的民生实践。例如,战后首年政府发放的救济粮票据、新建学校的课桌椅、免费医疗诊所的登记簿,皆印证了“民生为先”的理念。展墙上的《边区妇女权益保障公告》尤为醒目,其不仅保障女性土地权益,还推动女性参与生产管理。成员小在阅读妇女合作社的运营报告后表示:“当政府真正将人民需求置于首位,和平建设便获得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文化重塑:精神纽带促进社会愈合

纪念馆特别设置了“文化重建”场景,再现了战后乡村的文艺宣传队与夜校课堂。展柜中保存的《大众读本》、抗日剧团演出剧本与民间歌谣手稿,折射出边区通过文化教育凝聚人心的智慧。讲解员介绍,政府组织编写的通俗读物将抗战精神与和平建设理念融入故事,而剧团巡回演出则成为传播新政权的有效载体。成员小在记录中写道:“文化不仅是娱乐,更是愈合战争创伤、重塑社会认同的重要纽带。”

精神延续:和平建设中的奋斗基因

参观尾声,实践队在“历史与未来”互动展区展开讨论。展屏滚动播放着从战后重建到现代化建设的对比影像,揭示边区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延续:50年代的合作社演变为现代农业集团,战时调解机制发展为现代社区治理模式。队长指出:“边区人民在和平时期展现的‘实干、团结、创新’精神,与新时代的要求高度契合。作为学生,应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攻克学业难题、参与社会实践的动力。”成员们一致认为,和平建设之路永无止境,唯有继承奋斗基因,方能在新时代书写新的篇章。

冀鲁豫纪念馆的“和平之路”展区,如同一部无声却震撼的教科书。和平并非天然存在,而是需要制度保障、民生投入、文化凝聚与精神传承的持续建设。实践队此行不仅深化了对历史的认识,更明确了当代青年的使命——在各自的领域,以边区先辈为榜样,用行动守护和平的果实,开拓更美好的未来。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而冀鲁豫边区人民铸就的和平建设之路,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芒。

编辑:荆煜淇

初审:董经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探访胶东革命纪念馆,传承红...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安全守护在行动,青春力量筑防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