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烟台市持续深化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成为提升城市文明交通水平的重要举措。为积极响应号召,践行青年社会责任,7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国学小课堂”社会实践队走进烟台市芝罘区青年路,参与“一盔一带”爱心头盔发放活动,在车流涌动的街头为市民安全出行贡献青春力量。
烈日下的安全课堂
上午九时的青年路已是车流如织,热浪蒸腾的地面温度超过35℃。在烟台市交警直属二大队王队长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们迅速化身交通安全宣讲员,向前来咨询的外卖骑手详细讲解。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创新采用"三维教学法":实物展示区陈列着不同结构的头盔,影像区滚动播放交通事故警示片,实操区则进行头盔正确佩戴演示。这种具象化的科普方式,让围观市民频频点头。
汗水浸透的"护头盾"
在登记发放区,实践队员们创造了"三查三对"工作法:查预约信息、查身份凭证、查佩戴规范;对编号、对尺码、对使用须知。每顶头盔都要经过三道核验才能交付。
面对部分市民对"借还流程繁琐"的疑虑,队员们开发出"1分钟教学卡",用图文分解七个操作步骤。交警王队长现场点赞:"大学生用信息化思维优化传统工作流程,头盔周转效率提升三成。"活动进行到正午,地面温度突破40℃,民警与实践队员的制服结出盐霜,却无人撤下岗亭。一箱箱矿泉水被悄悄放在执勤点旁——这是热心市民对烈日下坚守者的无声致敬。
256顶头盔背后的城市温度
当夕阳为青年路镀上金边,最后一顶头盔完成登记入库。全天共发放256顶安全头盔,服务市民逾500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交通安全意识的具象生长:路口观察显示,活动后一小时电动车骑行者头盔佩戴率较前日同期提升42%。
"每顶借出的头盔都是流动的安全课堂。"实践队员在归整物资时感慨。队员们创新建立的电子档案系统,将持续跟踪头盔使用情况,形成安全行为数据库。交警部门表示,这种"发放-教育-追踪"的闭环模式,为常态化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当256顶安全头盔从青年学子手中传递到城市街巷,这不仅是道路安全意识的播种,更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从《论语》"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千年古训,到今日街头守护生命的躬身力行,曲园学子用汗水诠释了"知行合一"的当代内涵。
青年路口的这抹"志愿蓝",已然成为城市文明的新坐标。它标记着高校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社会的破壁之路,丈量着当代青年从文化传承者到社会建设者的成长轨迹。当民警与大学生并肩而立的身影融入城市风景,当"借还头盔"的二维码成为连接千家万户的安全纽带,一种新型的社会服务生态正在形成——在这里,知识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流动的惠民泉;青春不是孤芳自赏的花朵,而是扎根大地的森林。
这场烈日下的"头等大事",最终沉淀为城市文明的基因片段。每顶被妥善归还的头盔,都是市民对规则的尊重;每次安全出行的抵达,都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当高校的智慧资源与社会的真实需求在街头相遇,当青春的热忱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具体行动,我们看见:最深刻的文化传承,是让千年文脉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奔涌不息;最厚重的社会教育,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子情怀。这,正是新时代青年对"社会服务"最铿锵的诠释。
编辑:荆煜淇
初审:董经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冀鲁豫 “和平之路”:秩序重建与民心...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曲园学子访三孔,文化探寻意正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