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青春力量点亮桑榆晚景—曲园学子暑期农村敬老实践纪实

发布日期:2025-07-20    作者:     来源:     点击:

夏日的骄阳炙烤着广袤的土地,泥土的芬芳里裹挟着麦收后的沉静。7月19日,我院“红色宣讲团”实践队踏着乡间小路,走进了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多个村镇,在实践中以青春之力编织关爱网络,用实际行动回应着乡村空巢老人的期盼。这次农村敬老实践,生动展示了新时代青年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物资清单里的民生温度

在实践队员的背包里,装着一份经过多次调研打磨的“适老物资清单”。在社会实践正式开始前,实践队员们就与各村负责人进行对接,确定了走访老人的实际需求。“不是简单买米送油,而是要真正解决他们的生活痛点。”实践队员说到。是老人要走很久才能买到的粗面馒头,是因为太重而搬不动的西瓜,是村里小超市没有的无糖藕粉,实践队员们按照清单一一分装打包。物资送到,实践队队员们搬来的小马扎在老人身边围坐,老人时而紧握着实践队员的手,时而指着墙上的照片,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讲述老一辈的故事。

简单分发物资的价值不在于建立了一种双向的看见。年轻人读懂了乡土褶皱里的真实需求,老人们则在被关照的细节中确认着自己被记得。当实践队员的红马甲出现在巷口时,那些敞开的门扉背后,不仅有等待的目光,更有对被看见、被牵挂的朴素渴望。这种带着温度的联结,恰是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青春注脚。

除尘扫垢间的空间重构

“比破旧更让人揪心的,是老人对居住环境的无力感。”实践队员说到。走进独居老人的家中,蛛网在房梁结成了片,墙角堆积的杂物几乎堵住了窗户,发霉的麦秸秆、破旧的麻袋和看不清原貌的塑料瓶挤在一起。从各负责人口中了解到,由于大部分老人身体有疾病,比如腰间盘突出,类风湿等行动不便,儿女又常年在外打工,于是家在岁月侵蚀中渐渐失去了整洁的模样。为了给老人们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当地政府联合志愿者开展的“适老化清洁行动”,定期为老人进行简单的大扫除。

实践队员们来到家中先对房屋进行安全评估,排查了松动的插座、晃动的桌腿、过低的横梁等存在的安全隐患。清洁过程中,实践队员们立足老人需求,细心整理。舍不得扔的旧相框,被擦拭干净后挂在床头显眼处。零散的药品按内服、外用分类,用不同颜色的袋子装好贴上大字标签。给松动的木门加装了防撞条,避免关门时发出刺耳声响。最动人的改变发生在细节里,当最后一抹夕阳透过擦拭干净的玻璃窗,在地面投下窗格的影子,这个被重新梳理的空间,开始透出生活本该有的清朗。

乡间问诊中的健康关怀

为解决老人因行动不便、信息闭塞,常面临健康监测缺失、用药不规范等问题,当地常年开展农村独居老人健康关怀,这一行动既能及时排查健康隐患、纠正错误护理方式,也让老人感受到社会温暖。实践队员协助乡医为独居老人开展健康筛查,他们左手托着档案夹,右手握着笔,把诊断的关键信息快速记在表格上。遇到老人记不清的药名,就掏出手机拍下药盒包装,由村委会集体代买。傍晚实践队员们围坐在村委会的长桌旁,将收集的纸质档案逐一录入电脑系统。一场“问诊—记录—录入”的流水线作业在乡间展开。

此次实践如同一面镜子,既照见了乡村敬老事业的迫切需求,也映现出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在这场跨越代际的相遇中,实践队员不仅给予了物质帮助,更传递了被看见、被尊重的价值感。关爱老人从来不是一次性的施舍,而是需要持续接力的温暖传递,期待更多人用行动去续写未完的篇章。

编辑:周雅妹

初审:董经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寻根津浦,铁血英魂永续长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