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纸上的剪刀开合间,剪出了千年的花鸟;炭灰勾勒的年画里,晕染着民俗的温度;泥土捏就的百态中,藏着指尖的巧思。这些代代相传的技艺,是刻在时光里的文化密码,也是流淌在血脉中的非遗记忆。从老匠人的工作室到年轻传承者的创新实践,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封存于博物馆的标本,而是在坚守与突破中,让古老智慧始终与时代同行。7月19日,曲阜师范大学“儒家文化齐鲁行”实践队的队员前往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凤凰公园非遗展馆与高密博物馆开启探寻非遗之旅。
一把剪刀裁出千年故事
实践队进了剪纸传承人的工作室,阳光正透过窗户照在红宣纸上。传承人拿着剪刀剪来剪去,花鸟鱼虫的样子慢慢就出来了,实践队队员们都屏住呼吸看剪子的角度和使劲儿的大小。他们没急着记怎么剪,先看了看墙上贴的老稿子——有民国时候结婚用的花样,也有这几年结合新审美搞的设计。实践队队员们拿出本子,把不同年代作品的线条特点比了比,发现老剪纸讲究的“圆得像月亮、尖得像麦芒”,现在的作品里还都照着做呢。传承人演示“阴刻”技法时,队员们注意到他手腕转动的弧度几乎一致。询问后得知,这是为了保证图案对称,需经过上千次练习才能形成肌肉记忆。实践队随后提出建议:能否将常见纹样拆解为基础模块,制作成教学图册,帮助初学者快速掌握要领。传承人点头认可,认为这既保留传统精髓,又能降低学习门槛。
一抔炭灰晕染民俗记忆
在扑灰年画的发源地,实践队看到传承人正用柳枝炭条在纸上勾勒初稿。与其他年画不同,这种技艺需先以炭灰打底,再通过“一稿多拓”的方式批量制作,队员们观察到拓印时纸张的湿度控制尤为关键。工作室架子上,新的旧的年画摆一块儿。老画里人物的衣服线条粗粗的、挺有劲儿,新画颜色上多了过渡的层次。队员小王用相机拍了调颜料的过程,发现老矿物颜料和新颜料混多少,直接关系到画能存多久。他们查了当地的天气数据,建议根据不同季节的潮湿度,调调颜料里的胶含量,传承人觉得这主意不错。谈及传承困境,传承人提到年轻人更倾向于数字绘画。实践队由此思考:能否在保留扑灰工序的基础上,将数字设计用于初稿创作,再回归传统上色流程?这一思路既不脱离技艺核心,又能贴合年轻创作者的习惯。
一双巧手捏出人间百态
泥塑传承人工作室的角落里,堆放着尚未完成的坯体,泥土的腥气中混着稻草的清香。队员们注意到,传承人揉泥时总要加入适量的陈年老土,询问得知这能增强泥料的韧性,避免开裂。他们还注意到个细节:传承人捏人脸的时候,大拇指总按在鼻梁和眉骨中间,劲儿轻轻的但很准。这么做出来的泥塑,表情特别活,就算闭着眼也像有眼神似的。队员们用尺子量了不同作品的比例,发现老规矩里“站着七头高、坐着五头高、盘着腿三头半”,到了小孩形象上会改成头大身子小,合老百姓的审美。针对泥塑作品保存难的问题,实践队结合当地气候特点,提出在烧制前增加阴干天数的建议,并推荐使用透气性好的展示盒。传承人现场试验了新的阴干方法,发现坯体硬度确实有所提升。
当剪纸的红映亮新窗,当年画的色晕染新纸,当泥塑的形立在新台,他们便懂得:非遗传承从不是困在时光里的重复,而是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土壤里扎根、发芽。
编辑:吴昊阳
初审:闫浩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志愿助学进课堂,青春筑梦伴成长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青春力量点亮桑榆晚景—曲园学子暑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