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寻党的早期发展脉络,进一步强化对革命历史的认知与使命担当,7月11日,实践队赴冀鲁豫纪念馆进行参观实践学习,踏访红色遗址,追溯革命根脉,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精神养分。
踏寻红色足迹,见证党组织诞生
参观的第一站是冀鲁豫苏皖接壤区的革命旧址,这里曾是中共党组织在敌后战场建立根据地的核心区域。通过讲解员的讲述与历史资料的展示,成员们了解到,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共党组织深入农村,扎根基层,以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组织策略,在冀鲁豫苏皖交界这片复杂的地理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坚实的革命网络。从秘密联络点到地下党支部,从游击队到根据地政权,党组织如星火燎原,将分散的抗日力量凝聚成钢铁般的战斗集体。简陋的会议室、斑驳的联络文件、战士们用过的简陋武器,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当年党组织如何在艰难困苦中播种希望、壮大力量。
感悟革命精神,深植信仰之根
在参观过程中,最令成员们震撼的是革命先辈们展现出的无畏精神与组织智慧。例如,在冀中某地的指挥部旧址,成员们看到了贺龙师长带领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的历史场景。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党组织不仅通过军事斗争保卫家园,更通过土地改革、民生建设赢得民心。一张张泛黄的宣传单、一幅幅军民共建的壁画,生动展现了党组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这种将政治领导力与群众基础紧密结合的模式,让我深刻认识到,正是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与人民的支持,才让革命之火在敌后战场生生不息。
聆听历史回声,传承红色基因
参观途中,成员们参与了一场红色故事分享会。团队成员们结合自身所见,讲述了革命先辈的感人故事:有党员在枪林弹雨中传递情报的英勇,有群众为掩护党组织转移而舍生忘死的壮举,也有白求恩大夫跨越国界救死扶伤的国际主义精神。成员小李动情地说:“以前只在课本里读到白求恩的事迹,今天站在他曾经工作的手术室旧址,触摸他使用过的医疗器械,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些故事让我明白,红色基因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它提醒成员们永远铭记党的初心,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使命。
站在今日的和平年代回望历史,成员们深刻感受到,冀鲁豫苏皖接壤区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史,是一部“信仰引领行动”的教科书。在新时代,虽无需直面战火,但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与民族复兴的重任,更需要继承革命先辈的智慧与勇气。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将革命精神融入学习、工作中: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在团队协作中发挥集体力量,凝聚共识;更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在服务社会、奉献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
此次参观让成员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冀鲁豫苏皖接壤区党组织的辉煌历史,也没有今日国家的繁荣昌盛。红色土地上的每一处遗迹,都是党带领人民奋斗的见证,更是激励前行的灯塔。未来,成员们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永远铭记历史,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辑:荆煜淇
初审:董经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溯源儒学根脉,淬炼青春担当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于无声处听惊雷—临淄烈士陵园的沉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