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溯源儒学根脉,淬炼青春担当

发布日期:2025-07-12    作者:     来源:     点击:

盛夏七月,儒学圣地再添青春活力。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国学小课堂”实践队,怀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赤诚之心,奔赴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曲阜尼山圣境,开展了为期三天、主题为“深植圣土·问道新声”的沉浸式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圣贤故土为课堂,以千年文脉为教材,在深度研学与躬身实践中,完成了一场涤荡心灵的文化溯源之旅。

身临圣境溯源问道,体悟儒学千年气象

踏入尼山圣境,巍峨的孔子像与恢弘的大学堂瞬间将实践队成员带入庄严肃穆的文化氛围之中他们的首日行程聚焦于文化本源探寻与心灵浸润

作为实践的核心环节,队员们系统探访了尼山圣境的重要建筑——大学堂。在集贤厅,巨幅顶画《天开文运》所展现的天地人和之境,引发队员们对儒学宇宙观的深思。缓步穿行于七十二贤廊,两侧栩栩如生的贤士群雕与记录其言行的竹简,构筑起一条鲜活的历史长廊。队员们携带《论语》等典籍,在相应贤士像前驻足研读、体悟步入“仁厅”,其内以宏大艺术装置阐释“仁者爱人”的精髓一种直击心灵的震撼,让抽象哲理瞬间拥有了可感可触的温度与磅礴力量,让队员们的理解更加具象深刻。

次日,实践队溯文化之源而上,探访了尼山孔庙及尼山书院古迹。在古木参天、庄重朴拙的建筑群中,队员们肃立于夫子洞前——相传孔子诞生的地方,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圣洁与神圣。在尼山书院遗址的苍松翠柏之下,队员们自发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论语》现场研读会。选取《论语》中关于学习、修身、志向篇章,轮流诵读并结合当下大学生身份展开讨论。

走近《金声玉振》,礼乐华章中的生命哲思

夜幕低垂,实践队集体沉浸于大型礼乐文化演出《金声玉振》的艺术世界。这台以孔子思想为核心脉络的演出,通过诗、乐、舞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融合,艺术化再现了孔子“由凡入圣”的生命历程及其思想的永恒价值。从少年“习礼”、“志学”到成年“加冠”、“闻韶”,直至“著书立说”、“大道之行”,每一幕的演绎都深深叩击着队员们的心弦。队员观后深有感触:“‘金声玉振’远非一场视听盛宴,它是一场关于生命境界升华的庄严仪式。它让我真切领悟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并非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其根基正是始于日常的明礼修身与不懈精进,这为我的大学生活指明了修养方向。”

深研精思碰撞交流,激活经典当代价值

感悟的深化离不开思想的碰撞与理论的研讨。实践队将调研重心置于内部深度研学与儒家思想当代价值的挖掘上。

队员们系统梳理了大学堂沉浸式体验、科技赋能(如灯光、音效、数字展示)等手法,并初步构思未来在校内开展儒家文化传播活动的方案。例如“校园明礼行动”倡议框架、“儒学微课堂”短视频策划等。队员在总结中写道:“深入的研讨让我们开始以更理性、更具建设性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如何架起古老智慧与青春脉搏之间的桥梁,是我们这代人必须思考并付诸行动的课题。”

感悟与思考的最终落点在于行动。实践队充分发挥历史学专业所长,努力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转化为具体实践。在大学堂的仁厅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队员们自主演绎了《论语》中的经典场景片段。如模拟“侍坐”章中孔子与弟子畅谈志向的情景,演绎“子路问津”所体现的处世智慧。队员们认真揣摩人物心境,用现代语言诠释对话精髓。满载着精神滋养与实践体悟的“国学小课堂”实践队踏上归程。行囊中,是厚厚的笔记、详实的研讨记录、初具雏形的报告框架和一颗颗被深深触动并立志传承的心

尼山夏木葱茏,见证着又一批年轻学子的精神成长与文化觉醒。“国学小课堂”社会实践队的此次尼山之行,是一次虔诚的文化溯源,一场扎实的学思践悟,更是一份庄严的青春承诺。他们带走的,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刻认同与无比自信;他们播下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传承火种。这份源自圣地的感悟与力量,必将如源头活水,助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他们在赓续千年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壮阔征程中,步履铿锵,行稳致远。


编辑:荆煜淇

初审:闫浩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都江研学探秘,治水溯源寻根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于无声处听惊雷—临淄烈士陵园的沉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