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铭记先烈魂,奋进新时代 —— 参观潍坊抗日殉国烈士祠

发布日期:2025-07-24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深入了解潍坊地区的抗日历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怀着对先烈的无限崇敬。7月23日,我院“史迹承魂,韶华拓路”社会实践队组织了一次参观潍坊抗日殉国烈士祠的社会实践活动。

前期筹备:带着敬畏整装待发

活动开展前,实践队员们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查阅潍坊地方史资料,实践队员们初步了解到潍坊抗日殉国烈士祠始建于 1946 年,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潍坊籍烈士而建,祠内安葬着众多抗日英雄的忠骨,珍藏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

实践队员们还组织了一次小型的学习交流会,大家分享了各自搜集到的抗日英雄故事,对马保三、王尽美等潍坊地区的抗日先驱有了初步认识。带着这些预习成果,实践队员们制作了简洁的参观计划表,明确了此次实践的目标:感受历史厚重、聆听英雄事迹、体悟爱国精神。出发当天,实践队员们身着整洁的校服,手中捧着亲手制作的小白花,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庄重与期待。

祠内参观:在历史细节中触摸初心

踏入烈士祠的那一刻,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青灰色的墙体上,“抗日殉国烈士祠” 七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历经岁月洗礼却愈发苍劲有力。门前的两尊石狮目光炯炯,仿佛在守护着这片英雄的土地,也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不屈的抗争史。

展厅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串联起潍坊抗战的时间线。1938 年潍坊沦陷后,日军的暴行在照片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痕:被炸毁的民房、流离失所的百姓、堆积如山的尸骨…… 这些画面让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而另一侧,抗日军民奋起反抗的场景同样震撼人心:手持土枪的农民自卫队、隐蔽在青纱帐中的游击队员、支援前线的妇女担架队…… 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在历史影像中愈发清晰。

在实物展区,一件打满补丁的粗布棉袄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讲解员介绍,这是当地村民为游击队员缝制的御寒衣物,棉衣内絮着旧棉絮,袖口处还留着被刺刀划破的口子。“当时条件艰苦,队员们常常穿着这样的棉衣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行军作战。” 听到这里,有同学轻轻抚摸着棉衣上的补丁,眼眶湿润了。展柜里的煤油灯、望远镜、军用地图,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鲜活的历史,让实践队员们得以近距离触摸英雄们的战斗生活。

英雄群像:用生命书写的爱国华章

在烈士事迹陈列区,马保三的事迹格外引人注目。展墙上的照片中,他身着军装,眼神坚毅。1937 年,56 岁的马保三毅然放下家中事务,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在著名的牛头镇起义中,他带领队员们手持大刀、土枪,一举歼灭了当地的日伪武装。展柜里一封泛黄的家书,是他写给家人的诀别信:“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吾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若吾牺牲,勿悲勿念,愿吾儿继承父志,为国效力。” 朴实的文字里,满是舍家为国的豪情。

除了家喻户晓的英雄,更多的是无名烈士的故事。在一面刻满名字的纪念墙上,实践队员们看到许多年仅二十岁左右的烈士,他们中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农民,却都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讲解员指着一张模糊的照片说:“这位叫李爱民的通信员,牺牲时才 16 岁。在一次传递情报的途中,为了不让日军截获情报,他将情报嚼碎吞下,被敌人残忍杀害。”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 “爱国” 二字的千钧重量。

实践感悟:让英雄精神照亮前行路

离开烈士祠时,夕阳的余晖洒在祠前的松柏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回望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此次实践让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今日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浇灌的果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实践队员们当以先烈为镜,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学习中,实践队员们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门学科,用知识武装头脑,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在生活中,实践队员们要传承先烈的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挑战敢担当。实践队员们还计划将此次实践的所见所闻整理成报告,在学校开展 “英雄故事分享会”,让更多同学了解潍坊的抗战历史,让英雄精神在青年一代中代代相传。

走出烈士祠,门口的石榴树正值花期,火红的花朵在风中摇曳。这绚烂的色彩,仿佛是先烈们用生命点燃的火炬,照亮着实践队员们前行的道路。实践队员们深知,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向未来。



编辑:张琪

初审:夏金金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区桥梁”点亮高中生前程与...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反诈护老传薪火,青春赋能基层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