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特性,7月15日至22日,我院黄河文明探源考古调研实践团奔赴河南洛阳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为期8天的深度文化实践之旅。
步入气势恢宏的博物馆,队员们立刻被“建中立极”的建筑理念所震撼。在“中”厅,他们驻足于巨大的夯土城墙剖面展区,仔细观察着“夯层夹草绳”的精妙技术,亲手触摸着那些为抵御黄河湿陷性黄土而分层夯筑的碎石路基模型。内城铜驼大街模拟展示区,队员们俯身观察路土剖面,车辙加深印证了北魏丝路贸易繁荣——西域商队载货更重,道路承压需求升级。
站在阊阖门遗址模拟展示台上,队员们手抚殿基础坑,想象当年帝王登基的盛况。从阙门到太极殿,南北轴线串联起整座宫城。这种“建中立极”的布局,将黄河‘天下之中’的理念化为实体,影响后世千年。通过数字建模展示,队员们清晰看到了宫城如何精确规划在古洛河1.5公里外的安全距离,深刻理解了古人“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地理智慧与防洪智慧。
在“合”厅,一件件文物成为队员们解读历史的钥匙。他们仔细观摩北魏元氏墓志,对比着上面的魏碑体汉字与随葬陶俑服饰的变化,从“拓跋改元”的记载到汉式宽袍比例的大幅提升,鲜卑族深度汉化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展开。队员们还认真对比了汉代铁犁铧与北魏曲辕犁模型,讨论着黄河淤积土壤如何催生了深耕技术的革新。当看到东汉刑徒墓砖铭文上“遣刑徒二万浚仪渠”的记录时,队员们对黄河治理背后凝聚的多民族力量有了更深的感触。
“同”厅则带领队员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洛阳。他们屏息凝视着北魏时期的拜占庭金币,边缘的穿孔仿佛诉说着商旅缝衣携带、远道而来的故事。高精度相机拍摄下波斯银壶上祆教祭祀场景的凸雕细节,壶底检测出的葡萄酒残留物更引发了队员们对丝路贸易盛况的无限遐想。通过对比胡人俑与新疆楼兰木俑的相似特征,以及太仓遗址《漕运簿》残简上“岁输粟四百万石于河”的记录,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洛阳如何依托黄河漕运,成为连接西域、辐射欧亚的丝路东方起点。
实践尾声,队员们与博物馆专家进行了深入座谈。结合8天的观察、记录和体验,大家热烈讨论着从防洪草绳、里坊夯筑技术中体现的韧性适应,从民族融合墓志、多元劳动力整合中展现的多元整合,再到丝路金币、异域器物所见证的开放包容。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汉魏洛阳故城博物馆不仅守护着遗址,更像一把钥匙,解码了黄河文明生生不息的核心基因——这些深植于历史中的特质,正是支撑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核心力量。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得以亲手触摸历史的脉络,沉浸式体验了黄河文明的博大精深。他们纷纷表示,将把这份对文化遗产的敬畏和对文明韧性的理解带回校园,化作守护与传承的责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周雅妹
初审:王建阳 孙煜潇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青春赋能社区,行动践行担当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淄川青禾润桑榆,曲园学子献微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