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淄川青禾润桑榆,曲园学子献微光

发布日期:2025-07-23    作者:     来源:     点击:

7月22日,我院“史迹承魂,韶华拓路”社会实践队走进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爱心养老院,开展基层治理服务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淄川青禾润桑榆,青春微光护银龄”为主题,通过前置调研梳理诈骗场景、现场互动讲解防骗知识等方式,助力老年群体提升反诈能力,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在基层“微治理”中的责任与担当。

前置调研:把功课做在出发之前

淄川区现有60岁以上人口9.8万,老年群体遭遇的电信网络诈骗呈“三高”特征:高接触率(78%的老人曾接到诈骗电话)、高损失率(单笔被骗金额最高达18万元)、高二次受害率(被“二次收割”比例达23%)。实践队梳理出六类易受骗场景:冒充“医保局”谎称账户异常;冒充“公检法”远程笔录;“免费健康讲座”兜售高价保健品;“以房养老”理财陷阱;“中奖兑换”连环套;AI换脸冒充子女视频诈骗。

针对老年机占比67%的现实,队员们连夜改编了“四句话顺口溜”:“陌生电话要挂断,短信链接莫乱点;买药理财多商量,子女电话要确认。”并用鲁中当地方言录制,存入老年机作为开机提示音。

场景一:推轮椅里的“微治理”

早上社会实践队达到养老院,大部分老人刚刚吃过早饭。为了更好地进入今日的实践主题,队员们分工协作,一人推着一个老人,带着老人感受清晨阳光的温暖。队员吕佳慧一边推着轮椅,一边指着沿途的消防栓科普:“奶奶,您看红色消防栓,就像防诈骗的‘安全阀’,关键时刻拧一下,骗子就进不来。”老人笑着点头:“今天你们就是我的安全阀!”

短短200米的甬道,队员们停了四次:帮老人调整坐姿、讲解消防栓使用方法、教他用老年机一键拨通子女电话、在轮椅靠背插上“反诈小红旗”。“治理”不再是宏大叙事,而是每一次俯身的30厘米。

场景二:小剧场的“反诈大戏”

上午10点,养老院活动室里坐满了老人。队员初红伟用两部手机演示AI换脸诈骗:一张“孙女”的求助视频刚播完,另一部手机立刻拨通真孙女的电话,“真假孙女”对比让老人们直呼“真吓人”,让老人认识到了网络诈骗的可怕之处。随后,队员帮18位老人开通了“亲情守护”功能——子女微信可同步接收老人通话记录中的高风险号码提示。

场景三:宿舍里的“最后一米”

午饭后,队员们兵分三路,走进老人宿舍“扫楼”。“大爷,您这手机里咋有三个理财APP呀?”在刘爷爷宿舍,队员发现几个名字花哨的 “高收益理财”软件。“这是楼下小杨推荐的,说能赚大钱。”刘爷爷有点舍不得删。队员打开国家反诈中心APP,翻出类似案例:“您看,这种没资质的APP,钱存进去就可能取不出来了。”说着拨通了刘爷爷儿子的电话,父子俩商量后,刘爷爷才点头让删除。

短短两小时,队员们入户43间宿舍,帮助7位老人现场卸载“高收益理财”APP,为11位老人开通手机“骚扰拦截”功能,并建立“银龄反诈微信群”,邀请家属、社区民警、社工入群,形成“线上+线下”长效守护。

夕阳西下,养老院小广场拉起“宽仁弘理·睦邻同行”横幅。老人们摇着凉扇,与队员合唱改编歌曲《最美的夕阳红》:“提高警惕防诈骗,幸福生活万年长……”

一天实践,队员们走了两万余步,发放宣传资料137份,帮助老人卸载可疑APP15个,开通反诈功能56人次。这次社会实践让“反诈”从标语变成动作,从课堂走向院落,不仅给了老人们触手可及的安全感,也让青年在弯腰与倾听中读懂“治理”二字的温度——原来守护可以这么具体,原来成长可以如此被需要。淄川的夕阳记住了今天的歌声,更记住了两代人之间悄悄传递的那把“安全阀”:一端连着白发,一端系着青春,共同拧紧了对诈骗的警惕,也拧开了社会对老年群体持久而温柔的关切。

编辑:周雅妹

初审:夏金金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探秘黄河基因:故城遗址里触...
下一条:【曲园学子暑假社会实践】访乐道院遗址,忆烽火岁月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