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高密泥塑的历史脉络、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感受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7月28日,我院“史迹承魂,韶华拓路”实践队来到山东省高密市非遗体验馆泥塑艺术馆,开展以“走近非遗文化,传承传统技艺”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展馆初探:泥塑世界里的民俗密码
刚踏入艺术馆,浓郁的乡土气息与艺术氛围便扑面而来。展馆以“传承”为主线,分为“历史溯源”“技艺展示”“民俗故事”三个区域。在“历史溯源”区,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份份珍贵的文献资料,清晰地勾勒出聂家庄泥塑400余年的发展轨迹——从最初为满足孩子们玩耍需求的简单泥哨,到后来融入节庆、祭祀等民俗活动的精美摆件,每一步演变都与当地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
最引人注目的是“百虎展墙”,上百只形态各异的泥老虎整齐排列:有的昂首怒吼,威风凛凛;有的眯眼憨笑,俏皮可爱;还有的背上骑着胖娃娃,寓意“吉祥添丁”。讲解员介绍,泥老虎不仅是泥塑的代表作,更藏着独特的“声形密码”——内部的哨子结构能发出清脆声响,红、黄、绿为主的鲜艳色彩则源自民间对“喜庆”“活力”的直观表达。
技艺解密:四十道工序里的匠心坚守
在“技艺展示”区,实践队员们有幸见到了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泥塑制作。看似简单的泥塑,实则工序繁杂,从采泥到成品要经过四十多道步骤。传承人师傅先是展示了“采泥”环节:“必须选用当地红胶泥,质地细腻无杂质,还要经过晾晒、捶打、过滤,才能保证泥塑不开裂。”
随后的“制坯”更是考验功夫,师傅双手翻飞,短短几分钟,一块普通的泥巴就变成了一只轮廓分明的泥老虎雏形。他特意强调:“做哨子是关键,哨孔大小、位置要精准,不然声音就不响亮。”而最后的“彩绘”则讲究“随形赋色”,不刻意追求对称,却处处透着民间艺术的灵动与自由。
看着传承人师傅布满老茧的双手,听着他讲述“年轻时为了练手感,每天捏泥到深夜”的故事,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二字背后,是代代匠人对技艺的执着坚守。
亲手体验:指尖触碰中的文化共鸣
实践活动的高潮,是亲手制作简易泥塑。在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学着揉泥、塑形、挖孔做哨。看似简单的步骤,操作起来却屡屡“碰壁”。
“别急,泥是有灵性的,要顺着它的纹理来。”传承人师傅手把手地教我们调整力度,“你看,捏耳朵时轻轻往上提,老虎就有精神了。”经过反复尝试,当队员们手中的小泥虎终于能发出“呜呜”的声响时,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个略显粗糙的作品,虽不及馆内展品精致,却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泥土与指尖的温度,也理解了为何这门技艺能穿越百年依然鲜活。
实践感悟:非遗传承需要青春力量
离开艺术馆时,夕阳透过窗户洒在那些色彩鲜艳的泥塑上,仿佛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金光。这次实践让队员们明白了高密泥塑不仅是一件件工艺品,更是活着的民俗文化——它藏着百姓的喜怒哀乐,载着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
如今,虽然现代玩具层出不穷,但泥塑艺术正以新的姿态融入生活:文创店里的泥塑冰箱贴、非遗课堂上的体验课程、短视频平台上的技艺展示……这些创新尝试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或许无法像传承人那样坚守一辈子,但可以从了解开始,用镜头记录、用文字传播,让更多人知道:在高密的红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在用双手守护着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
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非遗传承,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行动去续写的故事。
编辑:周雅妹
初审:夏金金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千年文脉薪火相传,曲园学子岱庙寻根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童心筑梦,红色启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