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乡镇中学里的红色基因传承实践

发布日期:2025-07-26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进一步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增强红色力量,725日,我院“红色宣讲团”社会实践队深入乡镇中学,以专业历史知识为基石,创新红色教育模式。队员们结合地方史志与口述史料,将鲁南战役、淮海支前等本地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教材,通过“实物触摸+情境模拟”“家族故事采集+方言音频创作”等互动形式,让抽象精神具象化,进一步传播红色精神。

实践队成员们的宣讲摒弃了传统PPT讲授模式,采用“实物+情境”教学法。当展示1947年《大众日报》关于鲁南战役的复刻版面时,学生们不自觉地凑近观察油墨印刷的痕迹;触摸弹壳、粮票等历史物件时,不少学生反复摩挲物品表面的磨损纹路,试图还原当年的使用场景。在“历史盲盒”环节,随机抽取的实物引发连锁追问:“这个搪瓷缸上的五角星为什么褪色了?”“粮票上的面值为什么是‘斤’而不是‘元’?”这些来自学生的真实疑问,成为打开历史认知的突破口。

针对乡镇学生历史知识储备不足的特点,宣讲团将宏大叙事拆解为具体问题:“如果让你带三斤小米走完25000里,途中要经过雪山和草地,你会怎么分配粮食?”“在零下40度的环境里,如何保证枪支不冻结还能随时射击?”通过生活化场景的模拟,学生们开始主动计算粮食消耗、讨论保暖策略,抽象的“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逐渐具象化为可思考、可讨论的现实命题。


实践队成员们的第二部分宣讲聚焦“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实践队以红色影片《英雄儿女》为载体推进传承教育。观影时,学生被英雄事迹深深触动,但初写观后感时多流于表面。宣讲团引导结合家庭记忆深化思考,学生开始将影片与家中长辈的参战经历、支前故事相联系,写出“太爷爷的支前奖状与王成冲锋同样光荣”等真挚文字。部分学生还主动挖掘家族红色记忆,说服爷爷拿出早年抗战日记,改编《英雄赞歌》为方言版传唱。影片成为代际对话的纽带,让红色精神从银幕走进生活血脉。

为避免实践成果流于形式,宣讲团与老师共同设计了“红色基因永续传承”活动:活动课开展“红色梦想对话课”,由宣讲团引入历史案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理想探讨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并举办“红色纸飞机放飞仪式”,学生将写有传承承诺与奋斗目标的纸飞机集结成册,最后让学生一起放飞,载着学生心愿的纸飞机在操场腾空而起,化作一片承载着青春誓言的“红色云海”,在蓝天与绿地之间勾勒出属于新一代的信仰轨迹。

返程时,宣讲团成员的背包里装满了学生赠送的“礼物”:用作业本纸折的千纸鹤、手绘的宣讲团卡通形象、写着“再来给我们上课”的便利贴。这些质朴的反馈,比任何荣誉都更令人振奋。“红色宣讲团”的实践表明,红色基因的传承不需要宏大的仪式,当青年学子带着真诚走进乡镇课堂,用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方式打开历史,沉睡的红色记忆便能焕发新的生机。

1

2

3

编辑:高明钰 金渝涓

初审:闫浩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辛店牛山社区劳动实践纪实
下一条:【暑期社会实践】与绿色重建和谐,曲园学子用行动绘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