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体验传统扎染技艺,赓续民族非遗文化

发布日期:2025-07-26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深入了解我国民族特色传统非遗文化,以青年之力扩大其影响力。使更多的群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实现非遗文化的创新性改造和创新性发展,解决如今迫在眉睫的非遗无人继承的重大问题。我院“循声觅道,赓续文脉”社会实践队与7月25日来到云南大理,切身体验传统扎染技艺。开展了“体验传统扎染技艺,赓续民族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巧手束帛:布上的“千千结”。

扎染,顾名思义,其最重要的一步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而不同的扎缝方式最后呈现出来的图案有着显著的区别,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两朵相同的花出现。而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正是手工扎染的这种偶然性,也让每一件扎染作品都充满了不可复制的个性与生命力。社会实践队成员细心聆听指导老师讲解核心原理,并且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亲身体验。实践队成员们指尖翻飞,布料被束缚成形态各异的“疙瘩”。每一处紧缚都承载着实践队成员对图案的预想,期待它在染液中绽放未知的形态。而这看似简单的束缚,实则是与布料无声的对话,是扎染艺术最精妙的伏笔。


染池沉浮:蓝与白的时空对话。

扎结完毕,实践队成员依次按照指导老师所说将自己的扎染布料浸入清水润湿,随即投入染缸。双手轻压,使布团在染液中起伏沉浮,充分浸润。靛蓝分子悄然渗入未被束缚的纤维间隙。据当地扎染老师说,扎染的颜料一般为蓝色,多用一味耳熟能详的中药——板蓝根为染缸原料。布料在充分浸润后在氧化作用下颜色会逐渐加深变化:由黄绿色,氧化为靛蓝。布料颜色的深浅与染缸中板蓝根浓度和后期氧化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等待的过程中当地扎染师傅便为实践队成员详细介绍道:“本地扎染多使用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而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后来用量大了,大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好的能长到半人高,收割下来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可以用来染布。”扎染师傅讲的深入浅出,实践队成员听得津津有味。


拆解天成:凝固的时光画卷。

决定扎染效果如何的最后一步是染后的充分漂洗,而这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拆盲盒”时刻。实践队成员怀揣着激动与期待听从指导老师的引导小心剪断束缚的线绳,层层拆解那些紧密的疙瘩。随着束缚的解除,被紧紧包裹的部分因隔绝染料而保留了最初的洁白,与深浅不一的靛蓝骤然相遇。每一寸纹理都是实践队成员扎结时指尖力道的忠实记录,亦是靛蓝浸润与空气氧化的自然杰作。每一张扎染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气味,都是有着独一无二风格的画卷。


此次传统扎染体验活动,帮助了实践队成员深刻感受传统民族技艺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深深地明白了扎染这一技艺在中华民族文化构成中的不可替代性。实践队成员在体验参观的最后也集思广益,为当地扎染体验基地出谋划策,争取让更多的人了解扎染,爱上扎染,传承扎染。未来,“循声觅道,赓续文脉”社会实践队成员将继续将目光聚集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为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编辑:张钊瑄

初审:夏金金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红色宣讲团”社会实践队深入考古现...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暑期实践进社区 赋能儿童教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