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探非遗之美,行传承之路

发布日期:2025-07-31    作者:     来源:     点击:

在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我院“薪火相传”实践团队于7月29日怀揣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探索教育新路径的热忱,踏入恩施非遗馆。此次前行,旨在亲身探寻恩施非遗项目,挖掘非遗传承与教育创新实践的契合点,让古老非遗挣脱时光枷锁,在现代教育视角下焕发新活力,为非遗知识传播与传承方式探索开辟新途。

一、体验竹编:指尖经纬里的传承密码

非遗馆竹编体验区的桌面上,铺设有浅绿、深棕、艳红等多种颜色的竹条,色彩交错形成丰富视觉效果。实践队员们在区域内有序列队,准备参与竹编技艺体验。

非遗传承人手持篾刀,向实践队员们讲解选竹标准,强调需选择竹节长、质地均匀的竹材,并现场示范从竹堆中挑选合适材料的过程。在破竹环节,传承人通过手腕控制篾刀力度与角度,将竹身裂为均匀竹条,同时说明力道均匀对后续编织的重要性。实践队员们依次进行实践操作:选竹时对比竹节疏密;破竹时控制篾刀力度,部分队员因力度不均导致竹条断裂;编织阶段,部分尝试传统菱形纹的队员出现纹路漏洞,尝试彩色拼花的队员则通过调整竹条角度使图案逐步成型。

此次体验使队员们对竹编技艺的操作流程与核心要点形成直观认知,并针对该技艺与教育结合的可能性展开思考,初步构想将其纳入劳动教育与手工课程,以实践操作推动非遗知识的传播。

二、观正骨法:传统医术的传承洞察

恩施庄氏正骨法展示区域内,实践队员们保持安静观察状态,聚焦于展示技法的传承人。演示过程中,传承人首先通过观察志愿者体态,随后以手指触诊其颈部、肩部,确定骨骼位置状态后,以快速精准的手法完成肩部复位,整个过程连贯流畅,志愿者肩部姿态得到明显矫正。实践队员们对正骨流程进行记录,包括观察体态、触诊定位、手法复位等步骤。通过传承人的讲解,队员们了解到庄氏正骨法历经数代传承,以口传心授与临床实践为主要传承方式,其理论体系包含中医整体观与筋骨同治理念。

观摩结束后,实践队员们围绕该技艺的教育价值展开分析,认为可将其蕴含的中医知识与传承精神融入医学教育及传统文化课程,为传统医术的现代传承探索教育路径。

三、赏绣鞋垫:针线艺术的传承思索

绣鞋垫展区内,陈列有蓝底与红底两组绣品。蓝底绣品包含人物、星月、花卉图案,红底绣品则采用独特纹样设计,两组绣品均展现出细密均匀的针脚与和谐的色彩搭配。

实践队员们在展区内近距离观察绣品细节,重点查看边缘针脚的规整度,并通过讲解员介绍了解到绣品出自当地绣娘之手,其制作流程包括选布(以纯棉透气材料为主)、绘图(融合民俗寓意)、刺绣(耗时较长,注重细节处理)等环节,体现出手工制作的工艺特点。

基于对绣品工艺与文化内涵的了解,实践队员们针对其与教育结合的方向进行探讨,提出可将刺绣技艺中的色彩搭配、图案设计知识融入美术课程,将其民俗背景纳入文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技艺与文化内涵的双重传承。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认为竹编、庄氏正骨法、绣鞋垫等非遗项目具备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作为教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通过教育创新与非遗传承的结合,能够为非遗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有效路径,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续与发展。





编辑:张钊瑄

初审:闫浩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溯庙底古迹,铸黄河伟梦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国学启智慧,经典育新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