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上午,黄河文明探源考古调研实践团来到河南省三门峡市。团队以庙底沟博物馆与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通过文物观察、遗址踏勘与学术研讨,深入探寻仰韶文化鼎盛时期的文明密码,解码黄河文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深远影响。
观彩陶,溯文明源
成员们踏入这座以“交融”为设计理念的现代化建筑,开始了参观活动。在《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主题展区,团队成员的目光被一件件精美的彩陶牢牢吸引。其中一件人面鱼纹彩陶盆,它距今约6000年,盆体表面以黑色线条勾勒出弧线眼眶与灵动的鱼纹,二者巧妙交织,仿佛在诉说着先民对自然与生命的浪漫想象。团队成员了解到,人面鱼纹的寓意至今仍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先民的渔猎生活,也有人觉得这蕴含着生殖崇拜或图腾信仰。但无论如何,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展现了庙底沟先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卓越的创造力。
展厅中央,一组花瓣纹彩陶罐整齐排列,它们是庙底沟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些彩陶罐上的花瓣纹线条流畅、形态优美,从罐口向下舒展绽放,宛如一朵朵盛开在历史长河中的花朵。庙底沟彩陶的母题纹样以旋纹和花瓣纹为主,其中花瓣纹的扩散范围极其广泛,形成了中国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这种大规模的文化传播,绝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不同地区文化交流、融合与创新的结果,它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游遗址,探先民迹
展厅一角的数字化互动装置《邂逅庙底沟人》吸引了众多成员的目光。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尝试触碰复原的陶器,观察先民制陶时的指纹痕迹。成员们戴上VR设备,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6000年前的庙底沟制陶作坊,看到一位先民正专注地旋转陶轮,双手熟练地塑造着陶坯,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成员们认为,这些指纹不仅是技艺传承的证据,更蕴含着先民对生活的热忱。他们将美学追求融入实用器物,这种创造精神与当代工匠精神一脉相承。
离开庙底沟博物馆,实践团来到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这里完整保留了首次发现时的原始地貌,青龙涧河从遗址西北侧蜿蜒而过,与6000年前先民择水而居的生存智慧形成奇妙共鸣。
庙底沟遗址公园坐落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金谷东路,位于黄河支流青龙涧河下游左岸二级阶地,西北距黄河仅1公里。这片36.2万平方米的土地,曾是仰韶文化鼎盛时期的核心聚落,如今以“考古遗址公园”的形式,将历史地层与现代景观融为一体。实践团漫步于步道之上,可见遗址边界清晰标注——东至火烧羊沟东崖,西至庙底沟西崖,南至召公路,北至仰韶大道,仿佛行走在时空折叠的地图上。
在公园核心区的模拟聚落场景前,半地穴式房屋的复原模型与陶器作坊的布局,生动再现了仰韶先民的日常生活。团队成员俯身观察地面残留的炭化粟粒。成员们认为这些谷物遗存证明当时已形成稳定的农业经济,为社会分工与文化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业的发展使得先民能够定居下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手工艺制作、文化创作等活动,从而推动了庙底沟文化的繁荣。
研文明,悟传承道
调研尾声,进行总结研讨。队员们纷纷分享了自己在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成员们表示,黄河文明的传承需要兼顾物质遗产保护与精神价值弘扬,不仅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和遗址,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让黄河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实践队伍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思考,踏上了返程的路途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探源,不仅揭示了“最初中国”的文化基因,更让成员们深刻理解:黄河文明的生命力,既在于考古地层中沉默的器物,更在于当代人对其精神内核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编辑:荆煜淇
初审:刘贤贤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志愿“赣超”,青春力量护航赛事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探非遗之美,行传承之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