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探秘千年古墓群,传承河洛文化魂

发布日期:2025-07-16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4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河文明探源考古调研实践团”师生走进洛阳古墓博物馆,开展以“探秘古墓遗产,传承历史文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中国唯一以古代墓葬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深入了解中原地区墓葬制度演变、古代丧葬文化内涵及文物保护现状,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遗存中增强文化自信,在古今对话中汲取传承文脉的责任担当。

一、沉浸式探访:推开千年古墓的“时光之门”

洛阳古墓博物馆坐落于邙山之巅,这里自古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埋藏着东周至明清时期的数千座古墓。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首先步入地下展厅——这里复原了25座历代典型墓葬,从战国时期的“天子驾六”车马坑到唐代的彩绘陶俑群,从宋代的砖雕壁画墓到明清的家族合葬墓,犹如一条穿越时空的“地下长廊”。

在北魏宣武帝景陵前,实践队员们驻足凝视那座高21米的圆形封土堆,墓道两侧的壁画上,文官武将衣袂飘飘,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这座陵墓采用‘封土为陵’的形制,墓室内的穹顶象征‘天圆地方’,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讲解员的介绍让实践队员深有感触:“课本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此有了具象化呈现,墓葬中的鲜卑族与汉族文化交融痕迹,正是民族融合的生动见证。”

唐代墓葬展区的唐三彩马吸引了实践队员们的目光。这匹三彩马通体金黄,鬃毛飞扬,马鞍上镶嵌的绿松石仍依稀可见。“唐三彩原本是陪葬品,却因精湛工艺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博物馆讲解员补充道,“这些文物不仅是艺术品,更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对外交流的重要史料。”

二、互动式研学:在古今对话中解码文化基因

实践活动中,博物馆特别安排了“文物修复体验课”。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实践队员们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拼接破碎的陶片。“看似简单的拼接,实则需要对文物的纹饰、弧度有精准判断。”实践队员感慨道,“当碎片逐渐还原成一尊陶俑时,我突然理解了‘修旧如旧’背后的坚守——那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文明的守护。”

实践队员们还走访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展厅,通过3D投影技术“走进”复原的北宋壁画墓。当屏幕上的砖雕壁画“活”了起来——侍女端着酒壶款款而行,乐师奏响古乐,实践队员们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宴饮场景。“科技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可感’,这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

三、传承式思考:让古墓遗产焕发时代生命力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队员们近距离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引发了对文化传承的深度思考。实践队员们结合专业所长,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为古墓博物馆设计青少年研学手册、开发“邙山古墓VR导览”小程序、策划“墓葬壁画中的成语故事”科普展等。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为邙山镀上一层金光。回望那片沉默的古墓群,实践队员们心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战国的青铜剑到唐代的墓志铭,从宋代的瓷枕到明清的家谱,这些埋藏在地下的“历史密码”,不仅记录着河洛文明的兴衰,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正如实践队员们在实践报告中所写:“古墓不语,却诉说着文明的源流;时光流逝,更需要我们守护历史的根脉。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做古墓文化的‘解码者’,更要做传统文化的‘传火者’,让千年遗产在当代焕发生机,让民族文脉在传承中绵延不息。”

编辑:荆煜淇

初审:刘贤贤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传承红色基因,志愿点亮初心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探青海博物珍萃,传校史文化薪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