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探青海博物珍萃,传校史文化薪火

发布日期:2025-07-16    作者:     来源:     点击:

在祖国广袤的西部大地,青海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漫长的历史积淀,孕育出底蕴深厚、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2025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薪火传校史”实践队奔赴青海西宁,踏入青海省博物馆,开启一场触摸历史纹理、感悟文化传承的实践之行,期望在青海文化的滋养中,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扬校史精神的火种,在队员心中扎根生长。

赏彩陶古韵风姿,触摸文明脉络

青海省博物馆中,彩陶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实践队员们踏入彩陶展厅,仿佛踏入了远古先民的生活世界。一件件彩陶,造型古朴而不失精巧,纹饰多样且寓意深远。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彩陶,那流畅绚丽的漩涡纹、水波纹,如同将远古河流的灵动与韵律,永久凝固在陶土之上,见证着先民对自然的观察与艺术化表达;齐家文化的彩陶,纹饰相对简洁却透着质朴厚重,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与审美取向的转变。

透过这些彩陶,队员们探寻到青海地区远古文明的发展轨迹。从陶器的制作工艺进步,能看到先民们从生存到追求生活品质与精神表达的跨越;从纹饰题材变化,可推测当时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与社会协作模式。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一部部用陶土书写的无字史书,让队员们触摸到青海地区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温热脉络,深刻认识到这片土地上早期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

观青铜器厚重遗珍,感悟历史温度

博物馆里的青铜器展区,同样让实践队员们沉醉。青海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既有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部分,又带着鲜明的本土特色。那些造型各异的青铜兵器,见证着古代青海地区不同部落、族群间的交流与碰撞,其精湛的铸造工艺,展现出当时金属冶炼技术的高度;青铜礼器虽数量不算繁多,却在细节处彰显着礼仪文化的影子,反映出中原礼乐精神对青海局部地区的渗透与融合。

队员们在这些青铜器前驻足良久,透过斑驳铜锈,想象着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烽火硝烟、祭祀盛典。它们是青海地区古代社会政治、军事、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让队员们感悟到历史的厚重温度,明白青海文化始终在多元交流中不断发展,既坚守本土特色,又敞开怀抱接纳外来养分。

品民族文化交融,传承多元薪火

除彩陶与青铜器,青海省博物馆里丰富的民族文化展品,更是展现出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地的独特魅力。从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到工艺精湛的民族器物,从风格各异的宗教文物,到融合多元特色的生活器具,每一件都诉说着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交流互鉴的故事。

实践队员们穿梭于这些展品间,感受着藏、回、土、撒拉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织、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服饰上的图案,有对自然的崇拜,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宗教器物承载着信徒的虔诚,也见证着不同宗教和谐共存的画面。这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青海文化的魅力源于多元融合,而传承这份文化,就是要传承各民族相互尊重、包容、携手共进的精神。

此次青海省博物馆之行,“薪火传校史”实践队收获满满。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青海历史文化,更从彩陶、青铜器及民族文化展品中,感悟到文化传承的力量。这些文化瑰宝,是青海的,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今后,实践队员们将带着这份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一方面继续深挖校史中蕴含的文化传承基因,曲阜师范大学数十载风雨兼程,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校训,培育出的文脉传承与青海文化中先民们对文明的执着探寻相呼应,皆为对知识与精神的永恒追求;另一方面积极传播青海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薪火传校史”的实践意义不断拓展,让文化传承的火种,在更多人心中燃起炽热火焰,助力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光芒,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让青海文化与中华多元文化的交融之美,传得更远、更久 。

编辑:王润欣

初审:夏金金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探秘千年古墓群,传承河洛文化魂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深耕秦汉文物间,曲园学子以志愿服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