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探坝彰豪志,护河启新程

发布日期:2025-08-02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5年8月1日,曲阜师范大学黄河文明探源考古调研实践团走进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大坝。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大坝以“万里黄河第一坝”的雄姿横亘于晋豫交界处,其背后凝结的工程智慧与精神遗产,成为实践团探寻黄河文明的关键坐标。

工程史诗:从图纸到现实的壮丽跨越

实践团首站走进黄河三门峡展览馆。这座以“治黄精神”为主题的展馆,通过2000余件历史文物与沉浸式影像,还原了1957年工程启动时的震撼场景。彼时,中国尚处“一五”计划时期,三门峡大坝作为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唯一的水利项目,承载着“驯服黄河”的国家使命。然而,建设过程远比想象艰难:物资匮乏导致混凝土需人工搅拌,技术落后迫使工程师手绘设计图,更因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于1960年撤离,将未完成的工程图纸与未解的技术难题留给了中国团队。

“他们用扁担挑混凝土,用算盘算数据,在黄河激流中筑起这道‘钢铁长城’。”讲解员指向展馆内泛黄的施工日志,泛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录着建设者们的智慧——为解决多泥沙河流的排沙难题,工程师独创“蓄清排浑”技术,通过调节水位使泥沙随清水排出;为应对极端天气,坝体采用“空腹式”结构,内部预留空腔以减轻水流冲击。这些创新成果不仅使大坝在建成后抵御了多次超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更成为全球水利工程领域的经典案例。

文明对话:工程与生态的动态平衡

登上坝顶,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观察了大坝的整体面貌。远处,清水廊道与排沙孔有序运作,泥沙在调控中缓缓沉降,形成“清浊分明”的独特景观。成员了解到,自1973年首次改建增设排沙隧道以来,大坝通过动态调整水位,将库区泥沙淤积量减少60%,有效保护了关中平原的生态环境。

这种平衡理念贯穿于大坝的每一处设计。在下游的湿地保护区,实践团观察到白鹭群栖于芦苇丛中,黄河鲤鱼在浅滩跃出水面。三门峡大坝通过生态流量调控,确保下游河道年均有40亿立方米清水下泄,既维持了生物多样性,又满足了沿岸农业灌溉需求。数据显示,大坝建成后,豫晋陕三省灌溉面积扩大至2000万亩,年发电量超40亿千瓦时,直接惠及人口超3000万。

文明启示:流动的黄河与永恒的精神

返程途中,实践团展开了一场关于“黄河文明当代价值”的讨论。有人联想到虢国博物馆中玉柄铁剑展现的技术突破,认为三门峡大坝是“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时空对话”;有人结合函谷关的军事战略地位,指出大坝作为“水利防线”对国家安全的意义;更多成员则聚焦于“治黄精神”的普世价值——无论是建设者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还是运维者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此次实践,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黄河文明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流淌在河道里、镌刻在器物上、延续在人心中的活态传承。三门峡大坝作为这一文明的现代载体,既以工程奇迹诠释了“人定胜天”的豪情,又以生态智慧证明了“天人合一”的真理。

实践队伍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思考,踏上了返程的路途。这场对三门峡大坝探索的旅途,不仅揭示了黄河的文化基因,更让成员们深刻理解从“治黄”到“护黄”的时代精神:从肩挑手扛到智慧运维,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为民造福的初心。

编辑:荆煜淇

初审:刘贤贤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追随红色足迹,弘扬红色文化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实践服务新格局 多元服务精准触达民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