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海滨之约: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夏日实践

发布日期:2025-07-29    作者:     来源:     点击:

在城市的喧嚣中,人们愈发渴望与自然亲近、探寻生活的诗意。2025年7月28日,“红色宣讲团”实践队奔赴山东省青岛市金沙滩,开展了一场融合自然观察、人文体验的实践活动,在海天之间书写独特的故事,用脚步与心灵丈量海滨之美。

前期筹备:因热爱而启程

此次实践活动源于对海滨生态与人文的关注。实践队员通过线上社群调研、线下爱好者交流,了解到身边众多人对海滨风光、海洋生态充满好奇,却缺乏深入探索的机会。于是,发起 “海滨之约” 实践活动,吸引了不同年龄、职业的参与者因对海滨的向往汇聚。

7月上旬,实践队员多次前往目标海滨区域踩点,确定实践路线:从海滨浴场出发,途经生态湿地、渔人码头,最终到达海洋文化展示区。同时,联系当地海洋保护协会专家、民俗文化研究者,为活动提供专业知识支持,确保实践既有体验性,又具知识性。

实践过程:在海天间探寻

7月28日清晨,实践队员与参与者在海滨浴场集合。初升的朝阳洒在海面,波光粼粼。在海洋保护协会专家带领下,大家观察海水水质、沙滩生态。专家介绍,海滨浴场的生态与潮汐、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沙滩上的小沙蟹、贝类,是海洋生态链的基础环节,它们的生存状况反映着海洋环境健康程度”。

随后,开展 “清洁沙滩” 行动。实践队员与参与者手持工具,仔细清理沙滩上的烟头、塑料瓶等垃圾。看似简单的劳动,让大家直观感受到海洋垃圾治理的不易。上班族陈先生感慨:“平时在城市里,对海洋污染了解不深,亲身清理才知道,我们随手丢的垃圾,会给海洋生态带来多大负担。” 活动中,大家还与游客互动,宣传海洋保护知识,倡导文明游玩。

离开浴场,队伍来到海滨生态湿地。这里水草丰茂,候鸟栖息。民俗文化研究者结合湿地景观,讲述当地海洋民俗起源:“过去渔民靠海为生,湿地是出海前的 ‘瞭望站’,也孕育了祈福、祭海等传统习俗,这些文化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

实践队员沿着木栈道行走,观察湿地动植物。实践队员小李兴奋地发现了几只白鹭,“在课本里学过生态保护,亲眼看到这些候鸟,才明白湿地是它们重要的栖息地,保护生态就是守护生命家园”。大家用相机、笔记记录下湿地生态,计划后续制作科普海报,向更多人宣传湿地保护意义。

实践总结:收获与展望

此次海滨实践活动,历时一天,覆盖海滨多个区域,参与人数30余人。活动中,实践队员亲身感受海洋生态魅力,触摸海洋人文温度,既增长了知识,也增强了海洋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意识。

活动存在一定不足,如对海洋生态专业知识的讲解可更深入,后续可邀请专家开展线上答疑;实践环节的时间分配可更精准,让每个站点的体验更充分。未来,实践队员计划将海滨实践常态化,丰富路线与形式,融入海洋科考模拟、民俗文化体验工作坊等内容。

编辑:王润欣

初审:闫浩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童心筑梦,红色启航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鲁壁藏典韵,青春传文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