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我院“史迹承魂,韶华拓路”社会实践队走进郑州二七塔,围绕“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旧址”开展为期一天的学习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探访、史料研读、情景体验、互动交流等形式,在这座红色地标中完成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系统梳理中国工人运动在烽火中觉醒、抗争、奋进的壮阔历程。
在“郑州地标”触摸工运脉搏
郑州二七塔坐落于市中心二七广场,以纪念1923年爆发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得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上午9时,实践队到达塔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塔身上“二七纪念塔”五个金色大字,塔身两侧镶嵌的浮雕生动再现了当年工人罢工的场景。二七塔始建于1971年,塔高63米,共14层,内部设有“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历史陈列”,系统展示了罢工从酝酿、爆发到影响的全过程,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见证。
走进塔内展厅,一组复原的“江岸分工会办公室”场景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老旧的木桌、煤油灯、泛黄的工会章程,墙上挂着“要求改善待遇、争取工人权利”的标语。讲解员指着桌上的一份《罢工宣言》复制品说:“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全线工人响应总工会号召,举行总罢工,短短几小时内,全路列车一律停驶,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彻底瘫痪,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队员们纷纷驻足凝视,用手机拍下展品细节,大家认为,实物场景比课本描述更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工人阶级的觉醒与勇气。
从徽章、血衣到工票:文物背后的抗争故事
在“大罢工历史展区”,一枚锈迹斑斑的铜质工会徽章静静躺在展柜中,徽章上“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字样仍清晰可辨。讲解员介绍,这是1922年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期间制作的会员徽章,当年工人们把它别在胸前,既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团结的标志。“罢工期间,不少工人即使被逮捕,也紧紧攥着这枚徽章,它代表着工人阶级的集体信念。”
展区一角,一件沾有褐色斑迹的粗布上衣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当年江岸铁路工人吴海山的血衣复制品。1923年2月7日,军阀吴佩孚下令镇压罢工工人,吴海山在保卫总工会的斗争中被枪击负伤,这件衣服上的血迹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那天,刽子手向手无寸铁的工人开枪,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林祥谦、施洋等40多位烈士为了信仰献出了生命。”讲解员的话语让现场陷入沉默,队员们凝视着血衣,仿佛能听见当年的呐喊与抗争。
在“工人生活场景”展区,一张张泛黄的工票、工牌诉说着罢工的根源。展柜中一份1922年的工资单显示,当时铁路工人平均月薪仅8元,而工头的月薪却高达200元,差距悬殊。“除了薪资不公,工人还面临着动辄被打骂、随意被解雇的命运,罢工的爆发正是工人阶级对压迫的反抗。”讲解员说,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文物,串联起了中国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逻辑。
情景体验:在光影中重历“二七时刻”
下午2时,实践队来到二七塔数字体验馆。通过全息投影技术,90岁的铁路老工人张福来的影像缓缓“站”在队员们面前,讲述起父辈流传的罢工故事:“我爹当年在郑州车站当扳道工,罢工那天,他和工友们手挽手站在铁轨上,喊着‘不答应条件绝不复工’。军阀带着枪来,我爹他们没一个后退的。”老人的讲述朴实而有力,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戴上VR设备,队员们“穿越”回1923年的江岸车站:寒风中,工人举着“争自由、争人权”的标语集会,林祥谦在总工会门前慷慨陈词;罢工开始后,铁路线上空无一人,往日繁忙的车站变得寂静;“二七惨案”发生时,枪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让人真切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青春感悟:从“罢工精神”到“时代担当”
傍晚,实践队在二七塔下的广场上围坐交流。队员初红伟说:“通过今天的探访,我明白了二七精神不仅是反抗压迫,更是团结奋斗、追求真理。当年工人们为了正义挺身而出,这种勇气值得我们学习。”队员吕佳慧则表示:“林祥谦面对威胁时说‘头可断,工不可复’,这种坚定的信仰让我震撼,新时代的我们更要明确自己的理想信念。”实践队队长孙煜潇总结道:“二七塔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记录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也启示着当代青年:要传承团结奋斗的精神,要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此次郑州二七塔之行,让曲园学子在红色地标中读懂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密码,在文物与情景中体悟了信仰的力量。队员们表示,将把二七精神带回校园,融入学习和生活中,以青春之力传承红色基因,让百年前的罢工星火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编辑:周雅妹
初审:夏金金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 【暑假社会实践】传承风筝文化,绽放青春风采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青春返乡献七秩,教育强国践初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