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传承风筝文化,绽放青春风采

发布日期:2025-08-19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深入了解潍坊风筝的历史渊源、技艺传承与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8月11日,我院“史迹承魂,韶华拓路”社会实践队赴潍坊风筝博物馆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

博物馆内探源流——匠心独运,文脉绵长

实践活动伊始,队员们走进潍坊风筝博物馆,仿佛踏入一座风筝艺术的殿堂。馆内陈列着从汉代“木鸢”到现代创新风筝的千余件展品:有长达百米的巨型龙头蜈蚣风筝,鳞爪分明、气势磅礴;有小巧玲珑的沙燕风筝,羽翼轻盈、寓意吉祥;还有融入现代元素的卡通造型风筝,童趣盎然、创意十足。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讲解员结合历史文献与实物,详细介绍了潍坊风筝“扎、糊、绘、放”四大技艺的精髓:扎架需选竹精准、骨架匀称,方能确保风筝平衡;糊纸要轻薄坚韧、贴合紧实,以抗风耐飞;绘画则融诗书画于一体,题材涵盖花鸟鱼虫、历史典故,既美观又寓意深远;放飞更是讲究技巧,需顺应风力、巧控引线。队员们仔细观察着展品的细节,不时驻足记录,在互动问答中深入了解了潍坊风筝从军事工具到民间娱乐、从节庆习俗到文化符号的演变历程,深刻感受到传统技艺中蕴含的科学智慧与人文精神。

技艺体验亲上手——妙手生花,传承有我

走出展厅,队员们来到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区,亲身参与风筝制作的全过程。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大家从削竹条开始,学习如何将笔直的竹材削成粗细均匀、弧度合宜的骨架;接着用棉线绑扎,确保每个节点牢固又不失弹性;随后铺开宣纸,尝试绘制简单的图案——有的画下展翅的雄鹰,有的勾勒灵动的蝴蝶,虽略显生涩,却充满诚意。

当亲手扎制的简易沙燕风筝完成时,队员们难掩兴奋。非遗传承人看着大家的作品,笑着说:“潍坊风筝的魂,在于‘形神兼备’,既要有飞得高的底气,也要有看得美的灵气。”这句话让队员们恍然大悟:传统技艺的传承,不仅是手艺的复制,更是精神的延续。通过亲身体验,大家切实体会到了“慢工出细活”的真谛,也更加理解了为何潍坊风筝能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匠人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才让这项技艺生生不息。

创新展区见活力——守正出新,焕彩时代

活动的高潮,是参观博物馆的“创新展区”。这里展示着近年来潍坊风筝与现代科技、时尚元素融合的成果:有用环保材料制作的可降解风筝,有搭载LED灯的夜光风筝,还有与动漫IP合作的主题风筝。更令人惊叹的是,无人机编队表演中,数百架“电子风筝”在空中组成动态图案,重现了传统风筝的灵动之美。

“传统不是守旧,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道,如今潍坊风筝不仅是工艺品,更成为文旅融合的纽带,通过研学、文创、赛事等形式走进大众生活。队员们观看了年轻设计师的访谈视频,他们将插画、国潮等元素融入风筝设计,让老手艺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目光。这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频共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的光彩。

实践学习的深刻启示——以文化人,向新而行

此次潍坊风筝博物馆之行,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技艺的探访,更是一次对文化传承的思考。队员们纷纷表示,潍坊风筝所承载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在新时代,传承非遗文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像制作风筝一样,既要扎紧“传统”的骨架,又要糊好“创新”的纸张,让文化之“鸢”在时代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

编辑:周雅妹

初审:夏金金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进社区,青春实践暖童心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探访郑州二七塔,红色地标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