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寻找中华民族记忆,7月24日,历史文化学院“儒韵齐风,匠心故里”实践团队走进威海市环翠区威高民俗文化屯,拜访吉昌花饽饽第五代传人孙海燕女士并对其进行采访,探索威海面塑的悠久历史,寻找面塑文化基因,旨在发扬和传承非遗文化。
非遗面塑,传统匠心
面塑,在烟台或胶东地区又称为“花饽饽”,即以面粉作原料的造型艺术。花饽饽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外观好看,而且是纯天然手工制作,营养美味,健康环保,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花饽饽主要分为威海大花饽饽,烟台盘饽饽。其以面粉为主要原料,不仅可以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任务形象,还可以做成动物、花草树木等。胶东花饽饽源自民间,来自人民的生活,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2022年7月24日上午,“儒韵齐风,匠心故里”实践团队经过统筹计划,来到威海市威高民俗文化屯拜访威海吉昌花饽饽第五代传人孙海燕女士,参观老师的工作室,并在对老师的采访中感受到面塑文化的博大精深。
实践团队成员来到民俗文化村后,首先参观了孙老师的工作室,工作室中陈列了老师的许多作品,有栩栩如生的敦煌飞天,有活灵活现的孔雀,更有威海地区所独有的大花饽饽,色彩鲜艳,上面写着一大大的“寿”字。随后,我们对孙老师进行了采访。当谈及威海地区面塑的特殊工艺,孙老师说:“现在面对于大家来讲,可能只认为它是一种吃食,但是作为手艺人,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方式来进行创作。花饽饽如果作为馒头的话是保存不了太长时间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添加矿物质使它变成可以长久保存的艺术品,从而记录历史,了解历史,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孙老师自小学习面塑,几十年来从事面塑行业,为威海花饽饽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也深深被老师纯粹的匠心精神所打动。看着老师作品陈列台上精巧的作品和沉甸甸的获奖证书,实践队员不由发出了赞叹。
保护传承,势在必行
面对面塑非遗的传承问题,孙老师也显得格外关心。她向我们说到:“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推广,我们也在找寻不同的宣传方式。比如我说我们经常走入学校、社区进行授课,我们也会经常组织一些研学体验活动,包括各种各样的宣传方式,让大家接触非遗文化,让大家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了解非遗,爱上非遗。”随后,孙老师将亲手制作的威海小饽饽赠送给实践队员品尝,小饽饽口感绵软,唇齿留香,获得了实践队员的一致好评。在实践过程中了解花饽饽的特殊制作工艺和特点,让非遗根植于实践队员心中。
民族记忆,靠你靠我
在结束一天的实践活动和孙老师告别时,孙老师向实践队员说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就靠你们年轻人。”从老师的语气中,实践队员深切明白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非遗是祖先留给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花饽饽是威海先民留给威海人民的民族精魂。传承民族记忆,绵延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身上的历史使命。和非遗传承人面对面,心连心的交谈,使实践队员在敬佩老师高超的手艺和纯粹的匠心的同时,也为实践队员发扬和传承面塑艺术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的指引。在实践过程中,“儒韵齐风,匠心故里”实践团队用镜头记录下面塑的魅力,相信面塑的传承一定能越来越好。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儒韵齐风,匠心故里”实践队员不仅了解了面塑悠久的历史背景,体会了面塑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领略了面塑的特殊工艺、传承方法。实践团队用镜头和文字、视频记录下面塑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为进一步推广面塑,吸引更多的文化爱好者投入非遗文化传承找寻新的发展机会。
编辑:唐子茹
审核:刘贤贤 陈秀双
上一条:【社会实践专题】我院召开2022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 下一条:【社会实践专题】我院儒家文化齐鲁行在第四届山东省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