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薪火传校史”大学生实践队的成员走进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博物馆。这次活动响应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科技助力文物保护,青春对话千年文明"为主题,通过实地参观、动手体验和数字化记录,实践队员们探索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之道。漫步在俑坑之间,队员们思绪飘荡在历史的长河中。岁月的沧桑在这些陶俑身上留下了痕迹,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鲜活。他们用沉默诉说着过去的辉煌,用屹立诠释着永恒的坚守。兵马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奇迹。这次与他们的相遇,将成为心中永恒的记忆,激励着实践队员不断去探寻更多关于历史、关于文化的奥秘。
一、给兵马俑拍一张“全身照”
走进一号坑展厅,成百上千的陶俑整齐排列,实践队员被深深震撼。在博物馆老师指导
下,队员们分成两组开展特别任务:第一组使用博物馆提供的便携扫描仪,为三尊不同兵种的陶俑拍摄立体照片。在老师手把手教学下,实践队员仔细记录了将军俑铠甲鳞片的排列方式、跪射俑发髻的编织纹路,通过多角度拍摄和图像拼接,生成可供研究的立体模型,标注铠甲鳞片结构、武器纹饰等关键细节。第二组拿着特制的测量尺,对照陶俑身上的色彩残留,用色卡本记录下两千年前的朱红、靛蓝等颜色,了解到秦代彩绘工艺的标准化特征。
二、青铜剑里的智慧密码
在金属文物展柜前,博物馆专家揭开了青铜剑千年不锈的秘密。实践队员近距离观察了一柄青铜剑的细节。通过放大镜,剑身隐约可见的菱形暗格花纹让大家啧啧称奇。
老师用检测仪进行了现场演示:当仪器扫过剑刃时,屏幕显示出一层现代科学证实的防锈涂层,表明两千年前的工匠早就掌握了这种技术。接下来是动手环节,实践队员用博物馆特制的仿古铜片,体验了古法错金工艺——先把金丝镶嵌在刻好的凹槽里,再用特制工具细细敲打平整。虽然成品远不如展柜里的精美,但每个人都把自己制作的小铜片挂在了背包上当作纪念。
三、历史场景再造:构建数字时代的文明对话
在社教体验区,团队将传统捶拓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先用宣纸拓印秦代龙纹地砖,后使用3D扫描生成数字浮雕模型。智能算法将纹饰矢量化为文创设计元素,已应用于校史馆导视系统改造,实现文化遗产的当代转译;在文创体验区,数字设备派上了大用场:手机扫一扫:对准展柜里的青铜器,就能在屏幕看到立体的纹饰分解动画,比如铜车马上的云雷纹,经APP分解后变成可编辑的几何图形,实践队员尝试用它设计了团队符号,还打印成了贴纸;VR体验:通过虚拟现实眼镜,"穿上"秦代铠甲从零部件开始组装。当成功系好最后一枚玉带钩时,系统自动弹出一段《史记》中关于秦军装备的记载文字。这种边玩边学的形式,让队员们轻松记住了古代甲胄的"旅贲之卫"等级制度。队员们穿戴VR设备即可体验组装秦铠的23道工序,还能在虚拟场景中参与“锋矢阵”军事演练。
系统创新性植入《商君书》、《尉缭子》等典籍碎片,让用户通过收集文献解锁不同兵种装备。在二号铜车马展区,团队开发的增强现实应用正式上线。游客扫描文物标牌即可观看齿轮传动结构的动态拆解演示,并通过解谜游戏了解衡末饰的声学原理,该应用已关联博物馆线上教育平台,队员们也拿出了手机体验了该应用。
四、青春与历史的对话
实践队员站在兵马俑一号坑前,被眼前的壮观场面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所震撼——成千上万的陶俑排列整齐,宛如一支随时准备出征的军队,那种感受难以用言语形容。他们领悟到:参观兵马俑不只是一次视觉享受,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这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激发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责任感——文物保护并非只是专家的工作,每个普通人都能找到参与的方式:可以认真记录一段历史,可以设计一张文创贴纸,甚至只是在参观时多停留一分钟的注视。那些铠甲上的纹路、青铜剑的光泽、陶俑掌心的指纹,经过人们的眼睛和双手,转变成手机里的影像、笔记本上的涂鸦、短视频里的故事。在他们看来,这大概就是“让文物活起来”最生动的模样——当千年前的文明碎片,遇上青春热忱的目光,历史便在此时此刻焕发出新的生命。
编辑:荆煜淇
初审:夏金金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期社会实践】探寻齐鲁红色印记,传承时代青年担当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助力社区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关闭】